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网络实名制的研究背景 | 第9-1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2 中国网络实名制状况 | 第10-16页 |
1.2.1 中国网络实名制的内涵 | 第10-12页 |
1.2.2 中国网络实名制的发展 | 第12-13页 |
1.2.3 中国网络实名制的政策背景 | 第13-16页 |
2 作为分析工具的比例原则 | 第16-20页 |
2.1 北例原则发展与现状概述 | 第16-17页 |
2.2 北例原则的三种模式 | 第17-20页 |
3 网络实名制的适当性分析 | 第20-25页 |
3.1 适当性原则的基本内涵 | 第20页 |
3.2 网络实名制的目的预设 | 第20-23页 |
3.2.1 遏制网络不文明现象 | 第20-22页 |
3.2.2 加强网络舆论监管 | 第22页 |
3.2.3 强化公共参与的道德责任 | 第22-23页 |
3.3 网络实名制目的的可实现性及其客观效果 | 第23-25页 |
4 网络实名制的必要性分析 | 第25-31页 |
4.1 必要性原则的基本内涵 | 第25页 |
4.2 网络实名制的替代方法 | 第25-26页 |
4.2.1 绿坝 | 第25-26页 |
4.2.2 网络警察 | 第26页 |
4.2.3 网络分级管理 | 第26页 |
4.3 实施网络实名制的必要性分析 | 第26-31页 |
5 网络实名制的比例性分析 | 第31-36页 |
5.1 狭义比例原则的内涵 | 第31-32页 |
5.2 网络实名制的代价 | 第32-34页 |
5.2.1 言论自由的限制 | 第32-33页 |
5.2.2 隐私的泄漏 | 第33页 |
5.2.3 网络监督力量的减弱 | 第33-34页 |
5.3 网络实名制的权益博弈 | 第34-36页 |
6 比例原则下网络实名制的构建与完善 | 第36-44页 |
6.1 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6-37页 |
6.2 比例原则下网络实名制的出路 | 第37-44页 |
6.2.1 以技术支持为出发点,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 第37-38页 |
6.2.2 以立法为保障,强调循序渐进 | 第38-42页 |
6.2.3 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 | 第42-44页 |
7 代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作者简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