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一 关于论述凯兴斯泰纳的专著 | 第9-10页 |
二 关于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的研究 | 第10-11页 |
三 关于凯兴斯泰纳劳作教育的研究 | 第11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一 文献法 | 第12页 |
二 对比法 | 第12页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思想渊源 | 第14-18页 |
第一节 现实背景 | 第14-15页 |
一 政治背景 | 第14-15页 |
二 经济背景 | 第15页 |
三 文化背景 | 第15页 |
第二节 理论背景 | 第15-18页 |
一 裴斯泰洛奇思想的影响 | 第16页 |
二 杜威思想的吸收与借鉴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8-30页 |
第一节 公民教育的概念 | 第18-21页 |
一 公民教育与公民知识教育 | 第18页 |
二 公民教育与纯经济或技术教育 | 第18-19页 |
三 公民教育与政治教育 | 第19页 |
四 公民教育与社会教育 | 第19-20页 |
五 公民教育与民族教育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公民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 第21-24页 |
一 总体目标: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 | 第21-22页 |
二 最终目标:使公民获得国家意识 | 第22-23页 |
三 公民教育的任务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公民教育的内容 | 第24-26页 |
一 公民政治教育 | 第24-25页 |
二 公民职业训练 | 第25页 |
三 公民能力培养 | 第25-26页 |
第四节 公民教育的手段与场所 | 第26-30页 |
一 劳作教育是手段和前提,公民教育是劳作教育的目的 | 第26-28页 |
二 劳作学校是公民教育的实施场所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的特点与局限性 | 第30-36页 |
第一节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的特点 | 第30-33页 |
一 国家主义 | 第30-31页 |
二 伦理本位 | 第31-32页 |
三 实践性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 第33-36页 |
一 强调公民义务,忽视公民权利 | 第33-34页 |
二 强调国家目标与利益,忽视公民个人价值 | 第34页 |
三 强调服从权威,忽视公民个体主体性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 | 第36-49页 |
第一节 明确公民教育的目标 | 第36-39页 |
一 总体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 第36-37页 |
二 最高目标:培养具有自觉奉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目标的高度责任感的公民 | 第37-39页 |
第二节 丰富公民教育的内容 | 第39-45页 |
一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精神 | 第39-41页 |
二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目标教育,培养国家意识 | 第41-42页 |
三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养 | 第42-43页 |
四 发展公民资格视野下的职业教育,提高公民服务国家及社会的责任与能力 | 第43-45页 |
第三节 创新公民教育的形式 | 第45-49页 |
一 把实践活动(劳动)作为学校公民教育的重要手段 | 第45-46页 |
二 把班级、学生社团及社区等集体组织作为学校公民教育重要基础和场所 | 第46-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