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

生态产业精准扶贫法律保障制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引言第10-15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页
        1.1.2 选题意义第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2页
    1.3 研究方法第12页
    1.4 论文框架第12-13页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第13-15页
        1.5.1 创新之处第13-14页
        1.5.2 不足之处第14-15页
第2章 生态产业精准扶贫概述第15-19页
    2.1 生态产业精准扶贫的概念及其范围界定第15-16页
        2.1.1 生态产业精准扶贫的法律概念第15-16页
        2.1.2 生态产业精准扶贫的范围界定第16页
    2.2 生态产业精准扶贫的特点第16-17页
        2.2.1 领域的特定性第16-17页
        2.2.2 方法的创新性第17页
        2.2.3 目标的导向性第17页
    2.3 生态产业精准扶贫的积极意义第17-19页
        2.3.1 有利于降低扶贫成本投入第17页
        2.3.2 有利于快速产生实际收益第17-18页
        2.3.3 有利于产生可持续性收益第18页
        2.3.4 有利于缓解与环境的矛盾第18-19页
第3章 从责权利效相统一看生态产业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第19-29页
    3.1 法律赋权平衡协调性差导致扶贫法律关系存在权利冲突第19-22页
        3.1.1 生态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公权与私权的平衡协调第19页
        3.1.2 扶贫关系与生态关系没有做到平衡协调第19-21页
        3.1.3 政府调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没有做到平衡协调第21-22页
    3.2 精准扶贫过程中生态效益并不显著第22-24页
        3.2.1 生态产业精准扶贫生态特色定位并不显著第22-23页
        3.2.2 生态补偿不到位导致扶贫的生态效益不显著第23-24页
    3.3 生态产业精准扶贫利益关系处置不当第24-27页
        3.3.1 政府权力行使过度干预资源配置第24-25页
        3.3.2 扶贫过程中贫困户的利益没有得到全方位保障第25-27页
    3.4 生态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政府的责任与职权不相统一第27-29页
        3.4.1 政府扶贫义务严格但责任落实较宽松第27页
        3.4.2 欠缺责任约束机制致使生态产业精准扶贫存在腐败现象第27-29页
第4章 从法经济分析看生态产业精准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第29-35页
    4.1 对生态产业精准扶贫法律关系的认识并不到位第29-30页
        4.1.1 对生态产业精准扶贫与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第29页
        4.1.2 对生态产业精准扶贫的作用认识出现偏差第29-30页
        4.1.3 对生态产业精准扶贫的基础认识不足第30页
    4.2 生态产业精准扶贫法律制度供需失衡规范性并不强第30-31页
        4.2.1 生态产业精准扶贫法律制度供给不足第30-31页
        4.2.2 生态产业精准扶贫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第31页
    4.3 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先权序位的博弈关系失衡第31-32页
        4.3.1 生态产业精准扶贫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第31-32页
        4.3.2 生态价值体现不足先发展后治理可持续性差第32页
    4.4 生态产业精准扶贫的法律效率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第32-33页
        4.4.1 生态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成本没有得到较好的控制第32-33页
        4.4.2 生态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收益没有达到最大化第33页
        4.4.3 生态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效率尚未达到最优第33页
    4.5 由于信息不对称贫困户的权利保障不健全第33-35页
        4.5.1 政府决策信息不透明第33-34页
        4.5.2 精准扶贫的公平性保障不到位第34页
        4.5.3 贫困户的知情权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第34-35页
第5章 完善生态产业精准扶贫法律保障的对策第35-46页
    5.1 生态产业精准扶贫须突出生态环保法律特色第35-37页
        5.1.1 立法理念上坚持生态环保第35页
        5.1.2 美国的扶贫法律制度对我国产业扶贫生态环保特色的启示第35-36页
        5.1.3 顶层立法设计要为生态环保项目设定准入标准第36页
        5.1.4 实践中要防止生态产业精准扶贫项目重心偏移第36-37页
    5.2 明确生态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权利优先权序位第37-38页
        5.2.1 生态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率最大化第37页
        5.2.2 英国解决贫困的产业法律政策对我的启示第37页
        5.2.3 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优先性第37-38页
        5.2.4 根据帕累托原理明确生态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发展的权利界限第38页
    5.3 完善生态经济的宏观法律调控保障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第38-40页
        5.3.1 生态产业的布局要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第39页
        5.3.2 日本生态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结构法律调整对我国的启示第39页
        5.3.3 合理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占比第39-40页
        5.3.4 制定整体性区域产业法律政策第40页
    5.4 完善生态救济法律保障机制保障生态搬迁权利第40-42页
        5.4.1 生态搬迁的印度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第40页
        5.4.2 完善生态搬迁的标准第40-41页
        5.4.3 规范生态救济的程序第41页
        5.4.4 保障搬迁主体的就业权第41页
        5.4.5 保护搬迁主体的风俗习惯第41-42页
    5.5 构建区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保障生态修复第42-43页
        5.5.1 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德国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第42页
        5.5.2 完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机制第42页
        5.5.3 完善生态效益补助机制第42-43页
        5.5.4 完善市场化生态补偿的路径第43页
    5.6 完善生态扶贫领域的法律监督机制防止腐败行为第43-46页
        5.6.1 国外反腐经验对我国完善生态扶贫领域法律监督机制的启示第43-44页
        5.6.2 完善村民议事程序第44页
        5.6.3 强化信息公开义务与公众参与权第44页
        5.6.4 纳入国家监察委员会的监督范围加强违纪监督第44-45页
        5.6.5 纳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范畴加强民主监督第45-46页
结论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路海外投资中的稳定条款问题研究
下一篇:上市公司董事责任保险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