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自组织网络容量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1.2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特点 | 第9-10页 |
1.3 移动自组织网络容量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3.1 无线自组织网络容量的数学表达符号 | 第11-12页 |
1.3.2 静态自组织网络容量简介 | 第12-13页 |
1.3.3 移动自组织网络容量简介 | 第13-14页 |
1.3.4 其他提高自组织网络容量的方法 | 第14-16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 | 第17-27页 |
2.1 静态自组织网络的基本概念 | 第17-20页 |
2.1.1 网络容量的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2.1.2 两种常用的传输模型 | 第19-20页 |
2.2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研究思路 | 第20-27页 |
2.2.1 网络模型简介 | 第21-22页 |
2.2.2 以物理模型为基础的研究 | 第22-23页 |
2.2.3 以协议模型为基础的研究 | 第23-27页 |
第三章 角色异质的 2HR-f 算法 | 第27-39页 |
3.1 系统模型 | 第27-29页 |
3.1.1 网络模型 | 第27页 |
3.1.2 传输模型 | 第27-28页 |
3.1.3 通信模型 | 第28页 |
3.1.4 基本的调度策略 | 第28-29页 |
3.2 2HR-f 算法及分析 | 第29-33页 |
3.2.1 2HR-f 算法介绍 | 第29-32页 |
3.2.2 2HR-f 算法分析 | 第32-33页 |
3.3 角色异质的 2HR-f 算法及其容量分析 | 第33-39页 |
3.3.1 角色异质的 2HR-f 算法介绍 | 第33-36页 |
3.3.2 角色异质的 2HR-f 算法分析 | 第36-39页 |
第四章 模拟仿真及分析 | 第39-45页 |
4.1 纯中继节点的建议移动模型 | 第39页 |
4.2 模拟仿真及对比分析 | 第39-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5-47页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45页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