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文献简要评析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第17-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3 拟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地方政府融资 | 第20页 |
2.1.2 城市公共设施管理 | 第20-21页 |
2.1.3 融资平台公司 | 第21-22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2.2.1 项目融资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4-26页 |
2.2.4 政府失灵理论 | 第26-28页 |
第3章 成都市政府融资及拨改租模式概述 | 第28-41页 |
3.1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模式概述 | 第28-32页 |
3.1.1 PPP融资模式 | 第28页 |
3.1.2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 第28-29页 |
3.1.3 拨改租模式 | 第29-30页 |
3.1.4 拨改租模式与PPP模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区别 | 第30-32页 |
3.2 成都市政府融资概况 | 第32-34页 |
3.2.1 地方政府投资情况 | 第32页 |
3.2.2 成都市政府投资情况 | 第32-33页 |
3.2.3 成都市政府使用拨改租模式融资项目 | 第33-34页 |
3.3 成都市拨改租融资模式的政策环境 | 第34-38页 |
3.3.1 政治环境 | 第34-35页 |
3.3.2 经济环境 | 第35-37页 |
3.3.3 社会环境 | 第37页 |
3.3.4 技术环境 | 第37-38页 |
3.4 成都市拨改租融资模式的风险管理 | 第38-41页 |
3.4.1 政治风险 | 第38页 |
3.4.2 法律风险 | 第38页 |
3.4.3 市场风险 | 第38-39页 |
3.4.4 财政风险 | 第39页 |
3.4.5 风险管理 | 第39-41页 |
第4章 成都市某公司实行拨改租融资模式的案例 | 第41-54页 |
4.1 成都市某公司的基本情况 | 第41-46页 |
4.1.1 公司基本情况 | 第41页 |
4.1.2 公司对外投资情况 | 第41-42页 |
4.1.3 公司的已有融资及对外担保情况 | 第42页 |
4.1.4 公司近期财务状况 | 第42-46页 |
4.2 成都市拨改租项目的背景 | 第46-48页 |
4.2.1 成都市二环路东段改造拨改租项目情况 | 第46页 |
4.2.2 成都市拨改租项目租用情况 | 第46-47页 |
4.2.3 成都市拨改租项目的合规性 | 第47-48页 |
4.3 成都市拨改租项目的融资情况 | 第48-51页 |
4.3.1 投资结构 | 第48页 |
4.3.2 资金来源 | 第48-49页 |
4.3.3 融资流程 | 第49页 |
4.3.4 还款来源 | 第49-51页 |
4.3.5 现实意义 | 第51页 |
4.4 成都市拨改租项目的风险管理 | 第51-52页 |
4.4.1 政治、法律风险 | 第51-52页 |
4.4.2 投融资的风险 | 第52页 |
4.4.3 市场需求的风险 | 第52页 |
4.5 案例启示 | 第52-54页 |
4.5.1 案例的成功经验 | 第52-53页 |
4.5.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53-54页 |
第5章 政策建议 | 第54-57页 |
5.1 引入市场竞争,发展优质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 第54-55页 |
5.2 控制信用风险,建立融资平台风险预控体系 | 第55页 |
5.3 引入民营资本,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 第55-56页 |
5.4 加强贷前管理,提高贷款发放门槛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