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12-14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3.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2 调研及系统设计 | 第14-28页 |
| 2.1 调研分析 | 第14-18页 |
| 2.1.1 热水来源 | 第14-17页 |
| 2.1.2 热水使用习惯 | 第17-18页 |
| 2.2 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设计 | 第18-28页 |
| 2.2.1 设计方法 | 第19-21页 |
| 2.2.2 系统概况 | 第21-28页 |
| 3 实验方案与测试平台 | 第28-44页 |
| 3.1 实验方案 | 第28-33页 |
| 3.1.1 实验工况分析 | 第28-30页 |
| 3.1.2 空气源热泵系统控制原理 | 第30-32页 |
| 3.1.3 实验方案 | 第32-33页 |
| 3.2 测试平台 | 第33-44页 |
| 3.2.0 主要参数及测量精度 | 第33-35页 |
| 3.2.1 运行参数监测平台 | 第35-38页 |
| 3.2.2 气象参数监测平台 | 第38-44页 |
| 4 实测数据分析 | 第44-62页 |
| 4.1 测试安排 | 第44-45页 |
| 4.2 数据分析 | 第45-54页 |
| 4.2.1 环境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47-50页 |
| 4.2.2 运行时长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 4.2.3 制热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52-54页 |
| 4.3 几种制热方案的比较 | 第54-62页 |
| 4.3.1 制热性能比较 | 第54-57页 |
| 4.3.2 技术经济比较 | 第57-62页 |
| 5 系统优化分析 | 第62-78页 |
| 5.1 系统首升温阶段与保温阶段 | 第62-67页 |
| 5.1.1 测试工况下的系统耗电量 | 第62-63页 |
| 5.1.2 首升温阶段电耗及保温电耗 | 第63-65页 |
| 5.1.3 首升温阶段COP | 第65-67页 |
| 5.2 气象参数 | 第67-70页 |
| 5.2.1 室外温度最佳时刻 | 第67-69页 |
| 5.2.2 室外温差 | 第69-70页 |
| 5.3 节能潜力区 | 第70-76页 |
| 5.3.1 系统节能潜力分析 | 第70-75页 |
| 5.3.2 节能潜力区验证 | 第75-76页 |
| 5.4 小结 | 第76-78页 |
| 6 优化方案 | 第78-86页 |
| 6.1 运行优化 | 第78-83页 |
| 6.1.1 制热温度 | 第78-79页 |
| 6.1.2 开机时刻 | 第79-80页 |
| 6.1.3 系统全年运行方案 | 第80-81页 |
| 6.1.4 适用性验证 | 第81-83页 |
| 6.2 系统优化 | 第83-86页 |
| 7 结论和展望 | 第86-92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86-91页 |
| 7.1.1 调研结论 | 第86页 |
| 7.1.2 室外温度最佳时刻 | 第86页 |
| 7.1.3 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86-87页 |
| 7.1.4 系统节能潜力区 | 第87-88页 |
| 7.1.5 全年运行方案优化 | 第88页 |
| 7.1.6 山地村镇适用性 | 第88-89页 |
| 7.1.7 几种制热方案的比较 | 第89页 |
| 7.1.8 系统的优化 | 第89-91页 |
| 7.2 研究展望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附录 | 第98页 |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工作和发表的论文 | 第98页 |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实习经历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