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小结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可持续雨水管理相关理论与应用实践研究 | 第18-3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海绵机场 | 第18页 |
2.1.2 雨水利用 | 第18页 |
2.1.3 海绵机场雨水系统 | 第18-19页 |
2.2 可持续雨水管理相关理论体系 | 第19-25页 |
2.2.1 最佳管理措施 | 第19页 |
2.2.2 低影响开发 | 第19-20页 |
2.2.3 水敏感城市设计 | 第20-21页 |
2.2.4 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 | 第21-22页 |
2.2.5 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 | 第22页 |
2.2.6 海绵城市 | 第22-25页 |
2.3 机场可持续雨水管理案例分析 | 第25-30页 |
2.3.1 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 | 第25页 |
2.3.2 芝加哥奥黑尔机场 | 第25-27页 |
2.3.3 新加坡樟宜机场 | 第27-28页 |
2.3.4 北京首都机场 | 第28-29页 |
2.3.5 青岛新机场 | 第29-30页 |
2.3.6 案例经验总结 | 第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海绵机场雨水系统的技术框架构建研究 | 第31-53页 |
3.1 海绵机场雨水系统基本内涵 | 第31-32页 |
3.2 传统机场与海绵机场特征对比分析 | 第32-33页 |
3.3 海绵机场雨水系统构建目标 | 第33-35页 |
3.3.1 径流总量控制 | 第34页 |
3.3.2 径流峰值控制 | 第34页 |
3.3.3 径流污染控制 | 第34-35页 |
3.3.4 雨水资源化利用 | 第35页 |
3.3.5 局部热岛效应缓解 | 第35页 |
3.4 海绵机场雨水系统构建原则 | 第35-36页 |
3.4.1 安全为重原则 | 第35页 |
3.4.2 生态优先原则 | 第35页 |
3.4.3 因地制宜原则 | 第35-36页 |
3.4.4 统筹规划原则 | 第36页 |
3.5 海绵机场雨水系统架构设计 | 第36-51页 |
3.5.1 机场汇水分区划分 | 第36页 |
3.5.2 海绵机场雨水系统组成 | 第36-37页 |
3.5.3 海绵机场雨水技术设施布设及可行性分析 | 第37-44页 |
3.5.4 海绵机场雨水系统总体架构 | 第44-46页 |
3.5.5 海绵机场雨水设施规模计算 | 第46-50页 |
3.5.6 海绵机场雨水系统综合效益分析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海绵机场雨水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 第53-64页 |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53-54页 |
4.2 评价指标构建 | 第54-55页 |
4.3 评价指标解释 | 第55-57页 |
4.3.1 水生态 | 第55页 |
4.3.2 水环境 | 第55-56页 |
4.3.3 水资源 | 第56页 |
4.3.4 水安全 | 第56页 |
4.3.5 水制度 | 第56-57页 |
4.4 海绵机场雨水系统的评价方法选择 | 第57-63页 |
4.4.1 层次分析法 | 第58-62页 |
4.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北京新机场“海绵机场”雨水系统构建实例研究 | 第64-76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64页 |
5.2 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第64-66页 |
5.2.1 地形地貌 | 第64-65页 |
5.2.2 水文水系 | 第65页 |
5.2.3 气象条件 | 第65-66页 |
5.3 规划目标 | 第66-67页 |
5.4 雨水系统规划 | 第67-75页 |
5.4.1 机场汇水分区划分 | 第67-68页 |
5.4.2 机场雨水总体排水方案 | 第68页 |
5.4.3 海绵机场雨水系统设计 | 第68-73页 |
5.4.4 雨水设施规模效益分析 | 第73-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