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分析工具 | 第17-20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1-28页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第21-24页 |
2.1.1 早期战略思想 | 第21-22页 |
2.1.2 传统战略理论 | 第22-23页 |
2.1.3 21世纪理论新思维 | 第23-24页 |
2.2 竞争战略理论概述 | 第24-25页 |
2.3 银行竞争战略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5-26页 |
2.3.2 国内研究理论综述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莱芜邮储银行外部环境分析 | 第28-39页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第28-31页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第28页 |
3.1.2 经济环境 | 第28-29页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第29-31页 |
3.1.4 信息技术环境 | 第31页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第31-38页 |
3.2.1 行业竞争情况 | 第31-34页 |
3.2.2 同业竞争对手分析 | 第34-38页 |
3.3 外部环境因素评价 | 第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莱芜邮储银行内部环境分析 | 第39-50页 |
4.1 莱芜邮储银行发展历程 | 第39-41页 |
4.2 资源分析 | 第41-46页 |
4.2.1 有形资源 | 第41-43页 |
4.2.2 无形资源 | 第43-46页 |
4.3 企业能力分析 | 第46-48页 |
4.3.1 综合营销能力 | 第46-47页 |
4.3.2 创新研发能力 | 第47页 |
4.3.3 信息化能力 | 第47-48页 |
4.3.4 产品与服务能力 | 第48页 |
4.3.5 财务管理能力 | 第48页 |
4.4 内部环境因素评价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莱芜邮储银行竞争战略制定 | 第50-58页 |
5.1 莱芜邮储银行愿景、使命与价值观 | 第50页 |
5.2 SWOT分析 | 第50-54页 |
5.2.1 机会分析 | 第50-51页 |
5.2.2 威胁分析 | 第51-52页 |
5.2.3 优势分析 | 第52页 |
5.2.4 劣势分析 | 第52-54页 |
5.2.5 构建SWOT矩阵 | 第54页 |
5.3 竞争战略的选择 | 第54-56页 |
5.3.1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第54-56页 |
5.3.2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必然性分析 | 第56页 |
5.4 战略目标 | 第56-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莱芜邮储银行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 第58-65页 |
6.1 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措施 | 第58-61页 |
6.1.1 差异化区域发展策略 | 第58-59页 |
6.1.2 差异化金融产品 | 第59-60页 |
6.1.3 差异化金融服务 | 第60-61页 |
6.2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 第61-64页 |
6.2.1 完善基础设施 | 第61页 |
6.2.2 加快产品创新 | 第61-62页 |
6.2.3 建设人才队伍 | 第62-63页 |
6.2.4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 第63页 |
6.2.5 加强风险管控能力 | 第63页 |
6.2.6 强化技术支撑 | 第63-6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5-6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5页 |
7.2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65-66页 |
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