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参与问题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一、引论 | 第11-17页 |
(一) 问题意识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四) 本文的研究视角 | 第15-17页 |
二、义务犯的解决路径及其批判 | 第17-24页 |
(一) Roxin教授的义务犯解决路径及其批判 | 第17-19页 |
1. 基本观点 | 第17-18页 |
2. 观点批判 | 第18-19页 |
(二) Jakobs教授的义务犯解决路径及其批判 | 第19-22页 |
1. 基本观点 | 第19-21页 |
2. 观点批判 | 第21-22页 |
(三) 小结 | 第22-24页 |
三、支配犯下现有观点及其批判 | 第24-34页 |
(一) 原则正犯说及其摒弃 | 第24-26页 |
1. 基本观点 | 第24-25页 |
2. 观点批判 | 第25-26页 |
(二) 主观理论及其异化 | 第26-27页 |
1. 基本观点 | 第26页 |
2. 观点批判 | 第26-27页 |
(三) 原则共犯说及其不足 | 第27-29页 |
1. 基本观点 | 第27-28页 |
2. 观点批判 | 第28-29页 |
(四) 重要作用理论及其疑问 | 第29-32页 |
1. 基本观点 | 第29-30页 |
2. 观点批判 | 第30-32页 |
(五) 结果原因支配理论及其误会 | 第32-33页 |
(六) 小结 | 第33-34页 |
四、区别理论的观点、不足及其启示 | 第34-38页 |
(一) 区别理论的观点 | 第34-35页 |
(二) 区别理论的不足 | 第35-36页 |
(三) 区别理论的启示 | 第36-38页 |
五、修正的区别理论之合理性及应用 | 第38-46页 |
(一) 合理性分析—兼对质疑的反驳 | 第39-43页 |
(二) 修正的区别理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 第43-46页 |
六、结论 | 第46-50页 |
(一) 本文的基本结论 | 第46-47页 |
(二)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47-48页 |
(三) 本文的不足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