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6页 |
| 1.1.1 中国中东部地区地质构造 | 第9-13页 |
| 1.1.2 地幔转换带简介及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 1.2.1 本研究的地学意义 | 第17页 |
| 1.2.2 本研究的优势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 第19-33页 |
| 2.1 远震P波接收函数方法原理概述 | 第19-24页 |
| 2.1.1 接收函数的提取 | 第19-20页 |
| 2.1.2 接收函数方法及其发展 | 第20-24页 |
| 2.2 本研究所利用的数据及处理步骤 | 第24-31页 |
| 2.2.1 数据来源和分布 | 第24-26页 |
| 2.2.2 数据处理方法和接收函数挑选准则 | 第26-29页 |
| 2.2.3 CCP叠加和偏移以及主要间断面深度的提取 | 第29-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P波接收函数方法在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应用 | 第33-45页 |
| 3.1 中国中东部地区410千米和660千米间断面的整体特征 | 第33-37页 |
| 3.2 区域性起伏变化特征 | 第37-44页 |
| 3.2.1 南北重力梯度线两侧的主要间断面起伏特征 | 第38页 |
| 3.2.2 中国东北地区上地幔主要间断面起伏特征 | 第38-40页 |
| 3.2.3 西南地区660千米间断面下陷 | 第40-41页 |
| 3.2.4 台湾下方上地幔主要间断面起伏变化 | 第41-43页 |
| 3.2.5 海南下方上地幔主要间断面起伏变化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上地幔主要间断面起伏的综合解释 | 第45-63页 |
| 4.1 接收函数与速度模型的关系 | 第45-48页 |
| 4.2 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研究的对比及解释 | 第48-54页 |
| 4.2.1 东北660千米相变面巨大凹陷的解释 | 第49-51页 |
| 4.2.2 西南地区660千米相变面凹陷的解释 | 第51-53页 |
| 4.2.3 海南地区上地幔主要相变面起伏的解释 | 第53-54页 |
| 4.3 研究区域内主要间断面的起伏与NSGL的关系 | 第54-58页 |
| 4.4 台湾地区660千米双间断面与研究区域内板块构造的关系 | 第58-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3-65页 |
| 5.1 结论 | 第63-64页 |
| 5.2 建议与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9页 |
| 致谢 | 第79-81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