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论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研究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2.1 土地银行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1 土地银行的概述 | 第15页 |
2.1.2 土地银行的基本模式 | 第15-16页 |
2.2 土地流转的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2.2.2 土地流转的概述 | 第16-17页 |
2.2.3 土地流转的基本模式 | 第17-19页 |
2.3 土地银行和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 | 第19-20页 |
2.4 土地银行模式发展运行的基础 | 第20-23页 |
第三章 杨凌土地银行的现状分析 | 第23-31页 |
3.1 杨凌土地银行的基本概况 | 第23-24页 |
3.1.1 杨凌土地银行产生的背景 | 第23页 |
3.1.2 杨陵区农业示范区的土地现状 | 第23-24页 |
3.2 杨凌土地银行的总体设计 | 第24-25页 |
3.2.1 杨凌土地银行建立原则 | 第24-25页 |
3.2.2 功能定位 | 第25页 |
3.2.3 设计指导思想 | 第25页 |
3.3 杨凌土地银行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5-27页 |
3.3.1 必要性 | 第25-26页 |
3.3.2 可行性 | 第26-27页 |
3.4 杨凌土地银行的运行机制与机构设置 | 第27-28页 |
3.4.1 运行机制 | 第27-28页 |
3.4.2 机构设置 | 第28页 |
3.5 有关杨凌土地银行的案例分析 | 第28-31页 |
3.5.1 案例一:通过存贷方式提升务农收入 | 第28-29页 |
3.5.2 案例二:以“存入土地”收租模式获益 | 第29-30页 |
3.5.3 案例三:以“贷借土地”租用模式获益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农户对杨凌示范区土地银行满意度的评价 | 第31-39页 |
4.1 评价体系的选择 | 第31-33页 |
4.1.1 评价体系中指标的设计 | 第31-32页 |
4.1.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2-33页 |
4.2 数据来源和样本说明 | 第33-35页 |
4.3 各级指标的确定及分析 | 第35-36页 |
4.3.1 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确定 | 第35页 |
4.3.2 各级指标的调查问卷结果 | 第35-36页 |
4.4 农户对“土地银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7页 |
4.4.1 制度设计的缺陷 | 第36页 |
4.4.2 政策的宣传和执行不到位 | 第36-37页 |
4.5 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基于满意度调查结果的杨凌土地银行的改进措施 | 第39-44页 |
5.1 杨凌土地银行总体设计的改进措施 | 第39-40页 |
5.1.1 杨凌土地银行制度设计指导思想 | 第39-40页 |
5.1.2 杨凌土地银行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40页 |
5.1.3 农村土地银行的功能定位 | 第40页 |
5.2 杨凌土地银行的主要经营领域的改进建议 | 第40-42页 |
5.3 杨凌土地银行的相关法律体制的改进措施 | 第42-44页 |
5.3.1 建立土地银行服务中心 | 第42页 |
5.3.2 完善土地银行的法律相关制度 | 第42-4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6.1 结论 | 第44-45页 |
6.2 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