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引言第12-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27页
    2.1 关于贫困大学生问题第13-15页
        2.1.1 贫困大学生的界定与认定标准第13页
        2.1.2 国内外关于贫困大学生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2.2 心理健康第15-20页
        2.2.1 心理健康的概念的界定第15-16页
        2.2.2 心理健康的评定标准第16-18页
        2.2.3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第18-19页
        2.2.4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的比较第19-20页
        2.2.5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第20页
    2.3 人格特征第20-22页
        2.3.1 人格特征的概念第20-21页
        2.3.2 人格的影响因素第21-22页
        2.3.3 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点第22页
        2.3.4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的比较第22页
    2.4 社会支持第22-24页
        2.4.1 社会支持的界定与分类第22-24页
        2.4.2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比较第24页
    2.5 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研究第24-26页
        2.5.1 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第24-25页
        2.5.2 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第25-26页
        2.5.3 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三者关系的研究第26页
    2.6 问题提出第26-27页
3 研究方案第27-30页
    3.1 研究目的第27页
    3.2 研究假设第27页
    3.3 被试第27页
    3.4 研究工具第27-30页
4 研究结果第30-34页
    4.1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差异第30页
    4.2 不同性别的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的差异第30-31页
    4.3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的差异比较第31页
    4.4 不同性别的贫困大学生在社会支持上的差异第31页
    4.5 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第31-32页
    4.6 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第32-34页
5 讨论第34-37页
    5.1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上的特点第34-35页
    5.2 不同性别的贫困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利用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第35-36页
    5.3 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相关,以及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第36-37页
6 结论与启示第37-39页
    6.1 结论第37页
    6.2 不足与启示第37-39页
参考文献第39-42页
附录第42-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的观点采择条件下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下一篇:金代监察御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