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电子数字计算机(不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论文--存贮器论文

新型非挥发性存储器的制作及机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前言第9-21页
    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2 存储器简介第10-18页
        2.1 挥发性存储器第10-11页
        2.2 非挥发性存储器第11-17页
        2.3 存储器总结对比第17-18页
    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论文框架第18-21页
PartⅠ电阻式存储器的制作及机理研究第21-77页
    第一章 引言第21-23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23-35页
        2.1 电阻式存储器的切换机理第23-25页
            2.1.1 细丝理论第23-24页
            2.1.2 焦耳热效应第24页
            2.1.3 阳离子迁移第24-25页
        2.2 绝缘体漏电流传导机制第25-29页
            2.2.1 穿隧第26页
            2.2.2 肖特基发射第26-27页
            2.2.3 欧姆传导第27-28页
            2.2.4 跳跃传导第28-29页
        2.3 实验仪器原理第29-35页
            2.3.1 多靶磁控溅镀系统第29页
            2.3.2 N&K 薄膜特性分析仪第29页
            2.3.3 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仪第29-30页
            2.3.4 X 光光电子能谱仪第30-31页
            2.3.5 半导体电性测量系统第31-32页
            2.3.6 超临界流体系统第32-35页
    第三章 Pt 与 ITO 电极 RRAM 器件的制作及电性分析第35-49页
        3.1 钆掺杂二氧化硅电阻式存储器件的制作第35-38页
            3.1.1 钆掺杂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第36页
            3.1.2 Pt 电极薄膜的制备第36-37页
            3.1.3 ITO 电极薄膜的制备第37-38页
        3.2 钆掺杂二氧化硅材料分析第38-40页
            3.2.1 傅氏转换红外光谱仪分析第38-39页
            3.2.2 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第39-40页
        3.3 钆掺杂二氧化硅 RRAM 器件的电性分析第40-47页
            3.3.1 Pt/Gd:SiO_2/TiN RRAM 器件电性分析第41-43页
            3.3.2 ITO/Gd:SiO_2/TiN RRAM 器件电性分析第43-45页
            3.3.3 Pt 与 ITO 电极 I-V Curve 比较第45-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ITO 电极 RRAM 特性机理模型的实验验证第49-61页
        4.1 ITO/Gd:SiO_2/TiN 电流传导机制分析第49-50页
        4.2 ITO/Gd:SiO_2/TiN 切换机理模型第50-52页
        4.3 ITO/Gd:SiO_2/TiN 超临界流体处理的实验与分析第52-60页
            4.3.1 实验过程与参数第52-53页
            4.3.2 材料分析第53-56页
            4.3.3 电性分析第56-57页
            4.3.4 漏电流传导机制分析第57-59页
            4.3.5 机制模型分析第59-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Pt 电极的多层结构 RRAM 特性及机理分析第61-75页
        5.1 Pt/Gd:SiO_2/C:SiO_2/TiN 双层结构 RRAM 的制作第61-62页
            5.1.1 制作流程第61-62页
            5.1.2 实验参数第62页
        5.2 C:SiO_2薄膜材料分析第62-64页
            5.2.1 FTIR 测试第62-63页
            5.2.2 Raman 测试第63-64页
            5.2.3 XPS 测试第64页
        5.3 Pt/Gd:SiO_2/C:SiO_2/TiN 电性分析第64-69页
            5.3.1 Forming 过程第64-65页
            5.3.2 电流-电压曲线第65-66页
            5.3.3 可靠性测试第66-67页
            5.3.4 机理模型分析第67-69页
        5.4 Pt/Gd:SiO_2/C:SiO_2/TiN 切换机理验证第69-72页
            5.4.1 氢电浆处理过程第69页
            5.4.2 氢电浆处理前后比较第69-72页
        5.5 CRS 结构第72-74页
            5.5.1 CRS 原理第72-73页
            5.5.2 CRS 结构的实现第73-74页
        5.6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六章 结论第75-77页
PartⅡ电容式存储器的制作及机理分析第77-103页
    第一章 引言第77-79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79-85页
        2.1 ITO 导电薄膜第79-81页
        2.2 快离子导体第81-82页
        2.3 电容式存储器第82-84页
            2.3.1 电容式存储器的结构第82页
            2.3.2 电容式存储器的存储器原理第82-83页
            2.3.3 电容式存储器的测试方法第83-84页
        2.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三章 Na-β"-Al2O3粉体的制备及电容式存储器的制作第85-89页
        3.1 Na-β"-Al2O3粉体的制备第85-86页
        3.2 Na-β"-Al2O3粉体的 XRD 表征第86页
        3.3 电容式存储器的制作第86-88页
            3.3.1 浆料的制备第87页
            3.3.2 旋涂甩膜第87-88页
            3.3.3 烧结成型第88页
        3.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四章 电容式存储器的电性测试与机理分析第89-101页
        4.1 三种器件的测试对比第89-93页
            4.1.1 电流-电压曲线第89-90页
            4.1.2 恒流充电第90-91页
            4.1.3 Rention 测试第91-92页
            4.1.4 交流阻抗测试第92-93页
        4.2 ITO/Na-β"-Al_2O_3/ITO 纵向测试对比第93-97页
            4.2.1 不同电压扫描测试第93-94页
            4.2.2 多次循环测试第94-95页
            4.2.3 恒流充放电测试第95-96页
            4.2.4 隔膜层的影响第96-97页
        4.3 机理分析第97-99页
            4.3.1 ITO/Na-β"-Al_2O_3/ITO 机理模型第97-98页
            4.3.2 ITO/BaTiO_3/ITO 机理模型第98-99页
        4.4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五章 结论第101-103页
总结与展望第103-105页
致谢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1页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111-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局部字典学习的非局部稀疏模型及图像去噪应用
下一篇:孤立词语音识别系统的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