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支撑项目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国内外人工林抚育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2.1 人工林抚育的理念及主要方法 | 第12-13页 |
2.1.1 森林抚育的起源及发展 | 第12页 |
2.1.2 森林抚育原则 | 第12页 |
2.1.3 森林抚育方法 | 第12-13页 |
2.2 人工林生长质量对立地条件的响应 | 第13-14页 |
2.3 林木分级的研究与应用 | 第14-16页 |
2.3.1 林木分级的意义 | 第14页 |
2.3.2 林木分级的方法 | 第14-16页 |
2.4 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的研究 | 第16-17页 |
2.4.1 控制林分密度的意义 | 第16页 |
2.4.2 合理经营密度的确定方法 | 第16-17页 |
2.5 人工林抚育间伐参数的研究 | 第17-19页 |
2.5.1 抚育起始期的研究 | 第17-18页 |
2.5.2 抚育间隔期的研究 | 第18-19页 |
2.5.3 抚育强度的研究 | 第19页 |
2.6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伐的研究 | 第19-20页 |
2.7 本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 | 第20-21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1-22页 |
3.1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3.2 气候条件 | 第21页 |
3.3 土壤及植被条件 | 第21-22页 |
4. 研究方法 | 第22-29页 |
4.1 样地设置及调查 | 第22-23页 |
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3-27页 |
4.2.1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比较方法 | 第23页 |
4.2.2 林木竞争因子的选择及计算 | 第23-25页 |
4.2.3 林木分级及间伐木确定的研究方法 | 第25页 |
4.2.3.1 林木分级方法的确定 | 第25页 |
4.2.3.2 间伐木的选择 | 第25页 |
4.2.4 林分合理经营密度的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4.2.5 抚育间伐参数的确定方法 | 第26-27页 |
4.2.5.1 抚育起始期的确定方法 | 第26-27页 |
4.2.5.2 抚育间隔期的确定方法 | 第27页 |
4.2.5.3 抚育强度的确定方法 | 第27页 |
4.3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4.4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29-51页 |
5.1 不同立地条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比较分析 | 第29-32页 |
5.1.1 不同立地条件华北落叶松幼龄人工林生长的比较分析 | 第29页 |
5.1.2 不同立地条件华北落叶松中龄人工林生长的比较分析 | 第29-30页 |
5.1.3 不同立地条件华北落叶松近熟龄人工林生长的比较分析 | 第30页 |
5.1.4 小结 | 第30-32页 |
5.2 不同立地条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木分级的确定 | 第32-34页 |
5.2.1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主要竞争因子变异程度的分析 | 第32-33页 |
5.2.2 林木分级结果分析 | 第33页 |
5.2.3 间伐木的确定原则探讨 | 第33-34页 |
5.3 不同立地条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的研究 | 第34-46页 |
5.3.1 华北落叶松林木去皮与带皮胸径直径相关关系的建立 | 第34页 |
5.3.2 华北落叶松林木胸径生长与林龄的相关关系 | 第34-36页 |
5.3.3 华北落叶松林木胸径与营养面积的相关关系 | 第36-40页 |
5.3.4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的计算 | 第40-43页 |
5.3.5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胸径与冠幅关系的研究 | 第43-44页 |
5.3.6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确定及其在抚育间伐中应用 | 第44-46页 |
5.3.6.1 冠幅控制 | 第44页 |
5.3.6.2 冠面积控制 | 第44-45页 |
5.3.6.3 株数控制 | 第45-46页 |
5.4 不同立地条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伐参数的确定 | 第46-51页 |
5.4.1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抚育起始期的确定 | 第46-49页 |
5.4.1.1 华北落叶松林抚育起始期确定方法的筛选 | 第46-47页 |
5.4.1.2 不同立地条件下华北落叶松林抚育起始期的确定 | 第47-49页 |
5.4.2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隔期的确定 | 第49-50页 |
5.4.3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抚育强度的确定 | 第50页 |
5.4.4 小结 | 第50-51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1-5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1-54页 |
6.2 讨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个人简介 | 第59-60页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60-62页 |
第二导师简介 | 第62-64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