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选题缘起与价值 | 第11页 |
二、学术回顾与思考 | 第11-16页 |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资料来源 | 第16-18页 |
四、论文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一章 黄鹤楼为代表的传统园林的衰落 | 第20-31页 |
第一节 黄鹤楼毁而不建和近代武汉其它名胜古迹的破败 | 第20-22页 |
一、黄鹤楼与传统文人的诗情风雅 | 第20-21页 |
二、黄鹤楼从屡毁屡建到近代毁而不建 | 第21页 |
三、武汉名胜古迹在近代的破败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传统私人园林逐渐退出城市风景线 | 第22-26页 |
一、中国的私人园林和文人生活中的诗情风雅 | 第22-23页 |
二、武汉私家园林及其逐渐退出城市风景线的命运 | 第23-26页 |
第三节 以黄鹤楼为代表的传统园林逐渐衰落的原因 | 第26-31页 |
一、社会动荡不安 | 第27-28页 |
二、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 | 第28-31页 |
第二章 武汉公园的建设与兴起 | 第31-43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武汉公园的建设 | 第31-37页 |
一、近代中国城市公园的兴起 | 第31页 |
二、武汉城市公园的兴起 | 第31-34页 |
三、战后武汉公园的整修与恢复 | 第34-37页 |
第二节 近代武汉公园建设与发展的动因 | 第37-39页 |
一、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37-38页 |
二、近代知识分子的积极倡导 | 第38页 |
三、社会舆论的呼吁和支持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公园建设的深层次动因与新文化意蕴的显现 | 第39-43页 |
一、不同城市区域内公园的个体差异 | 第39-41页 |
二、统一的新文化意蕴的显现 | 第41-43页 |
第三章 近代武汉公园的功能景观与文化意蕴的形成 | 第43-58页 |
第一节 市民游憩地与生活至上的精神追求 | 第43-48页 |
一、城市新市民生活方式的产生 | 第44页 |
二、市民的公园与生活至上的精神追求 | 第44-48页 |
第二节 公园里的运动会和西化为美的价值理念 | 第48-53页 |
一、西方式竞技的盛况和西化为美的价值理念 | 第49页 |
二、中山公园体育运动场的建设 | 第49-50页 |
三、公园中体育运动的盛行和西化为美的价值理念 | 第50-53页 |
第三节 公园里的政府意志和爱国为要的政治情感 | 第53-58页 |
一、公园中的政治纪念 | 第53-54页 |
二、公园里的政治性活动 | 第54-58页 |
第四章 近代武汉公园文化意蕴的维持与困境 | 第58-65页 |
第一节 民国武汉公园文化意蕴的维持:公园的管理 | 第58-61页 |
一、公园的管理机构 | 第58-60页 |
二、公园的管理规章 | 第60-61页 |
第二节 民国时武汉公园文化意蕴维持的困境 | 第61-65页 |
一、社会落后现象困扰公园 | 第61页 |
二、违法乱纪的军队侵扰公园 | 第61-63页 |
三、其它政治势力对公园的侵占 | 第63页 |
四、公园管理不善与秩序混乱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