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一、绪论第9-10页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及方法第10-12页
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现状第12-24页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适应第12-15页
        1.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分布与收入水平第12-14页
        2. 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情况第14页
        3. 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支出情况第14-15页
    (二)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第15-19页
        1. 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适应情况第16-18页
        2. 新生代农民工业余时间的安排第18页
        3. 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往第18-19页
    (三)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适应第19-24页
        1. 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认同感的困惑第19-20页
        2. 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归属感的缺失第20-21页
        3. 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个人情感的渴求第21-24页
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制约因素分析第24-31页
    (一) 制度层面的障碍因素第24-25页
        1. 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制约第24页
        2. 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等制度的制约第24-25页
    (二) 个人的融入意愿及条件、能力的制约第25-29页
        1.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意愿第25-26页
        2.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所需要的条件第26-27页
        3.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能力第27-29页
    (三) 社会环境的制约因素第29-31页
        1. 媒体负面宣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29页
        2. 制度性歧视和越轨行为固化了刻板印象第29-31页
五、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的途径第31-40页
    (一) 加强制度保障第31-33页
        1. 进一步改革完善体制第31-32页
        2. 政府可以放宽中小城市的准入条件第32-33页
    (二) 注重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培养第33-35页
        1. 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第33页
        2. 新生代农民工个人要积极地参与培训第33-35页
    (三) 改革企业管理第35-37页
        1. 改革企业的管理方式第35-36页
        2.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第36-37页
    (四) 倡导人文关怀第37-40页
        1. 着力消除歧视心理第37-38页
        2.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住的社区建设第38-40页
六、结论与讨论第40-42页
    (一) 结论第40页
    (二) 讨论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附录第45-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府采购信息披露制度探析
下一篇:“乡土移植”与“就近转型”: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