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2-33页 |
1 体质研究 | 第12-20页 |
·中医体质理论渊源 | 第12-13页 |
·中医体质的概念 | 第13-14页 |
·中医体质的分类 | 第14-16页 |
·中医体质的形成因素 | 第16-18页 |
·体质与证 | 第18页 |
·体质与疾病 | 第18-20页 |
2 阴虚体质研究 | 第20-23页 |
·阴虚体质的概念 | 第20页 |
·阴虚体质的特征 | 第20页 |
·阴虚体质的判定 | 第20-21页 |
·阴虚体质的形成 | 第21-22页 |
·阴虚体质与相关病证 | 第22-23页 |
·阴虚体质与阴虚证 | 第23页 |
3 TDS研究 | 第23-33页 |
·TDS简介 | 第23页 |
·TDS的工作原理 | 第23页 |
·TDS的判读 | 第23-28页 |
·TDS检测应用于体质诊断的机理研究 | 第28-32页 |
·阴虚体质TDS辅助诊断的价值与意义 | 第32-33页 |
第二部分 阴虚体质流行病学调查与TDS辅助诊断相关性研究 | 第33-6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体质调查 | 第33页 |
·TDS检测 | 第33-34页 |
3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体质调查内容 | 第34页 |
·体质类型分布 | 第34-35页 |
·TDS检测五大系统描述统计量 | 第35页 |
4 研究结果 | 第35-66页 |
·阴虚体质在不同年龄性别的分布 | 第35-36页 |
·阴虚体质与TDS五大系统相关表达 | 第36-40页 |
·阴虚体质与十二经脉 | 第40-55页 |
·阴虚体质与平和体质 | 第55页 |
·阴虚体质与阳虚体质 | 第55-57页 |
·阴虚体质与气虚体质 | 第57-59页 |
·兼夹体质 | 第59-66页 |
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 第66-76页 |
1 阴虚体质与性别年龄 | 第66-67页 |
·阴虚体质与性别 | 第66-67页 |
·阴虚体质与年龄 | 第67页 |
2 阴虚体质与TDS五大判读系统研究分析 | 第67-68页 |
·阴虚体质与体能 | 第67-68页 |
·阴虚体质与代谢 | 第68页 |
·阴虚体质与精神神经活动状态 | 第68页 |
·阴虚体质与运动状态 | 第68页 |
3 阴虚体质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 第68-72页 |
·阴虚体质与心阴虚 | 第69页 |
·阴虚体质与脾阴虚 | 第69-70页 |
·阴虚体质与肾阴虚 | 第70页 |
·阴虚体质与胃阴虚 | 第70-71页 |
·阴虚体质与大肠 | 第71页 |
·阴虚体质与胆 | 第71-72页 |
4 阴虚体质与平和体质 | 第72页 |
5 阴虚体质与阳虚体质 | 第72页 |
6 阴虚体质与气虚体质 | 第72-73页 |
7 兼夹体质 | 第73-75页 |
8 阴虚体质TDS辅助诊断与中医“以象测脏”的关系 | 第75-76页 |
创新点与展望 | 第76-78页 |
结语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 | 第83-8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作者简介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