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煤层气抽采钻井松散段随钻注浆护壁关键技术研究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
| 摘要 | 第8-12页 |
| ABSTRACT | 第12-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3页 |
| §1.1 引言 | 第19-20页 |
| §1.2 井下煤层气抽采钻井方法及设备 | 第20-23页 |
| 1.2.1 钻井方法 | 第20-21页 |
| 1.2.2 国内松软煤层欠平衡钻井设备概述 | 第21-23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23-30页 |
| 1.3.1 固壁浆液渗流规律 | 第23-27页 |
| 1.3.2 注浆材料及注浆工艺 | 第27-29页 |
| 1.3.3 松散煤层随钻护壁工具 | 第29-30页 |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 第30-32页 |
| 1.4.1 问题的提出 | 第30-31页 |
| 1.4.2 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 第31-32页 |
| §1.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块的选择及其主要地质特征 | 第33-37页 |
| §2.1 松软煤层概述 | 第33-34页 |
| §2.2 研究区块的选择 | 第34页 |
| §2.3 矿区主要地质特征 | 第34-36页 |
| 2.3.1 潘庄区块3~ | 第35页 |
| 2.3.2 潘庄区块3~ | 第35-36页 |
| 2.3.3 潘庄3~ | 第3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固壁浆液渗流规律 | 第37-65页 |
| §3.1 固壁浆液渗流模型 | 第38-42页 |
| 3.1.1 煤层气在煤层中的流动状态 | 第38页 |
| 3.1.2 固壁浆液渗流模型建立的基本假设条件 | 第38-39页 |
| 3.1.3 X-Y坐标系下固壁浆液渗流数学模型 | 第39-41页 |
| 3.1.4 极坐标系下固壁浆液渗流数学模型 | 第41-42页 |
| §3.2 渗流偏微分方程的解 | 第42-53页 |
| 3.2.1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42-43页 |
| 3.2.2 有限差分法解渗流偏微分方程 | 第43-49页 |
| 3.2.3 差分格式的收敛性判别 | 第49-52页 |
| 3.2.4 差分格式稳定性的判别 | 第52-53页 |
| §3.3 固壁浆液渗流模拟 | 第53-63页 |
| 3.3.1 固壁浆液渗流模拟的参数 | 第54-56页 |
| 3.3.2 固壁浆液渗流自编程数值模拟 | 第56-58页 |
| 3.3.3 固壁浆液渗流的fluent模拟 | 第58-6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四章 随钻注浆固壁浆液研究 | 第65-89页 |
| §4.1 煤孔孔壁稳定研究概述 | 第65-67页 |
| §4.2 随钻注浆护壁固壁浆液性能要求 | 第67-68页 |
| §4.3 随钻护壁固壁浆液配方优选 | 第68-74页 |
| §4.4 固壁浆液性能评价 | 第74-88页 |
| 4.4.1 固结实验 | 第74-77页 |
| 4.4.2 流体性质实验 | 第77-80页 |
| 4.4.3 渗流实验 | 第80-88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五章 随钻注浆工具的研制 | 第89-107页 |
| §5.1 随钻注浆工具的功能 | 第89页 |
| §5.2 随钻注浆工具原理 | 第89-91页 |
| §5.3 随钻注浆工具总体结构 | 第91-93页 |
| §5.4 随钻注浆工具关键机构设计 | 第93-97页 |
| 5.4.1 棘轮换位机构的设计 | 第93-94页 |
| 5.4.2 注浆喷嘴的设计 | 第94-97页 |
| §5.5 随钻注浆工具外套筒的强度设计与分析 | 第97-105页 |
| §5.6 随钻注浆工具功能试验 | 第105-106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 第六章 随钻注浆工艺 | 第107-109页 |
| §6.1 煤层松散段的判定方法 | 第107页 |
| §6.2 随钻注浆工艺 | 第107-108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2页 |
| §7.1 主要成果及结论 | 第109-110页 |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 §7.3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 第111-112页 |
| 致谢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