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三、述评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一、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2-2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二、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基于供应链的知识共享对制造企业绩效影响研究相关理论 | 第24-30页 |
第一节 供应链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一、供应链 | 第24-25页 |
二、供应链管理 | 第25页 |
第二节 知识管理理论 | 第25-28页 |
一、知识管理 | 第25-26页 |
二、知识共享 | 第26-28页 |
第三节 组织学习理论 | 第28页 |
一、组织学习 | 第28页 |
二、组织学习的过程 | 第28页 |
第四节 绩效理论 | 第28-30页 |
一、企业绩效 | 第28-29页 |
二、企业绩效的衡量维度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供应链的知识共享对制造企业绩效影响模型构建 | 第30-46页 |
第一节 变量的指标选择与确定 | 第30-39页 |
一、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0-31页 |
二、影响变量指标的确定 | 第31-35页 |
三、被影响变量指标的确定 | 第35-39页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39-44页 |
一、知识获取对制造企业绩效的影响假设 | 第39-40页 |
二、知识学习对制造企业绩效的影响假设 | 第40-42页 |
三、知识转移对制造企业绩效的影响假设 | 第42-43页 |
四、知识应用对制造企业绩效的影响假设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一、概念模型的描述 | 第44页 |
二、概念模型的构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基于供应链的知识共享对制造企业绩效影响实证分析 | 第46-66页 |
第一节 数据采集 | 第46-47页 |
一、问卷设计与说明 | 第46页 |
二、数据收集 | 第46-47页 |
三、数据样本特征 | 第47页 |
第二节 数据处理 | 第47-57页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7-48页 |
二、信度分析 | 第48-50页 |
三、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50-54页 |
四、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54-56页 |
五、区别效度分析 | 第56-57页 |
第三节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57-60页 |
一、结构方程模型介绍 | 第57-58页 |
二、初始结构方程分析 | 第58-59页 |
三、模型修正 | 第59-60页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0-66页 |
一、假设检验结果 | 第60-63页 |
二、知识获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63页 |
三、知识学习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四、知识转移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64页 |
五、知识应用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第五章 提升供应链下制造企业知识共享能力的建议 | 第66-71页 |
第一节 供应链下制造企业知识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 第66-67页 |
一、知识获取技术不先进 | 第66页 |
二、知识学习能力有限 | 第66-67页 |
三、知识转移缺乏反馈机制 | 第67页 |
四、知识应用能力较低 | 第67页 |
五、知识共享方式单一 | 第67页 |
六、知识共享体系有待完善 | 第67页 |
第二节 管理建议 | 第67-71页 |
一、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知识获取能力 | 第67-68页 |
二、培育知识型人才,提高知识学习效率 | 第68页 |
三、完善共享动力机制,营造学习氛围 | 第68页 |
四、建立信任机制,增强知识转移意愿 | 第68-69页 |
五、搭建云制造知识服务平台,提高知识应用水平 | 第69页 |
六、完善政产学研用知识共享体系,促进企业协同创新 | 第69页 |
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障企业知识创新 | 第69页 |
八、促进知识协同,打造智慧型供应链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第一节 总结 | 第71-72页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附录A | 第79-82页 |
附录B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