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固体润滑材料概述 | 第11页 |
1.2 金属基自润滑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金属基自润滑材料简介 | 第11-12页 |
1.2.2 金属基自润滑材料分类 | 第12-13页 |
1.2.3 金属基自润滑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1.2.4 金属基自润滑材料的局限性 | 第14页 |
1.3 铜基自润滑材料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1.3.1 青铜-石墨系自润滑复合材料 | 第14-15页 |
1.3.2 铝-青铜基自润滑复合材料 | 第15页 |
1.4 Cu-Ni-Sn合金概况 | 第15-17页 |
1.4.1 Cu-Ni-Sn合金的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1.4.2 Cu-Ni-Sn合金的制备方法 | 第16-17页 |
1.4.3 Cu-Ni-Sn合金的组织结构 | 第17页 |
1.5 Cu-Ni-Sn合金性能和影响因素 | 第17-20页 |
1.5.1 Cu-Ni-Sn合金的力学性能 | 第17-18页 |
1.5.2 Cu-Ni-Sn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 | 第18-19页 |
1.5.3 Cu-Ni-Sn合金的性能影响因素 | 第19页 |
1.5.4 Cu-Ni-Sn合金的应用 | 第19-20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 第20-22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6.3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合金的制备及试验方法 | 第22-30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2.3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设备 | 第23-24页 |
2.3.1 试验原料 | 第23页 |
2.3.2 试验设备 | 第23-24页 |
2.4 制备流程 | 第24-26页 |
2.4.1 原料混合 | 第24页 |
2.4.2 冷压成型 | 第24-25页 |
2.4.3 合金样品的烧结 | 第25-26页 |
2.4.4 合金样品的时效处理 | 第26页 |
2.5 Cu-Ni-Sn合金性能测试 | 第26-28页 |
2.5.1 密度测定 | 第26页 |
2.5.2 硬度测定 | 第26-27页 |
2.5.3 屈服强度测试 | 第27页 |
2.5.4 摩擦学性能测试 | 第27-28页 |
2.6 Cu-Ni-Sn合金的组织及物相分析 | 第28-30页 |
2.6.1 Cu-Ni-Sn合金金相组织 | 第28-29页 |
2.6.2 物相分析 | 第29页 |
2.6.3 表面元素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章 Cu-7.5Ni-xSn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 第30-43页 |
3.1 Cu-7.5Ni-xSn合金的烧结工艺 | 第30页 |
3.2 Cu-7.5Ni-xSn合金的时效处理工艺 | 第30-32页 |
3.3 Cu-7.5Ni-xSn 合金的物相组成 | 第32-33页 |
3.4 Cu-7.5Ni-5Sn合金的微观组织 | 第33-34页 |
3.5 Cu-7.5Ni-xSn合金的力学性能 | 第34-36页 |
3.6 Cu-7.5Ni-5Sn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 | 第36页 |
3.7 添加石墨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36-39页 |
3.7.1 石墨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3.7.2 石墨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3.8 磨损表面形貌 | 第39-41页 |
3.8.1 室温磨损表面形貌 | 第39-40页 |
3.8.2 300℃磨损表面形貌 | 第40-41页 |
3.8.3 500℃磨损表面形貌 | 第41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Cu-2Ni-5Sn-(Gr.+PbO)自润滑复合材料高温摩擦学性能的研究 | 第43-55页 |
4.1 引言 | 第43-4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4.3 Ni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4.4 复合固体润滑剂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4.5 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物相组成 | 第47-48页 |
4.6 温度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4.7 摩擦磨损机理 | 第49-54页 |
4.7.1 室温摩擦磨损机理 | 第49-50页 |
4.7.2 300℃摩擦磨损机理 | 第50-52页 |
4.7.3 500℃摩擦磨损机理 | 第52-53页 |
4.7.4 温度对润滑膜成分影响 | 第53-5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