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数据链中编码调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信道编码 | 第14-15页 |
1.2.2 调制方式 | 第15-16页 |
1.2.3 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第2章 数据链下行链路信道模型 | 第18-29页 |
2.1 海上传输损耗 | 第18-22页 |
2.1.1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 第18页 |
2.1.2 大气吸收损耗 | 第18-19页 |
2.1.3 云雾衰减 | 第19-20页 |
2.1.4 雨衰 | 第20-21页 |
2.1.5 多径衰落 | 第21-22页 |
2.2 Nakagami衰落模型 | 第22-24页 |
2.2.1 Nakagami分布 | 第22-23页 |
2.2.2 Nakagami衰落信道特点 | 第23-24页 |
2.3 Nakagami衰落信道建模 | 第24-28页 |
2.3.1 Brute force法 | 第24页 |
2.3.2 组合法模型 | 第24-27页 |
2.3.3 逆变换模型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数据链中的信道编码技术 | 第29-50页 |
3.1 RS码 | 第29-31页 |
3.1.1 RS码的编码 | 第29-30页 |
3.1.2 RS码的译码 | 第30页 |
3.1.3 性能分析 | 第30-31页 |
3.2 卷积码 | 第31-34页 |
3.2.1 卷积码的描述方法 | 第31-32页 |
3.2.2 Viterbi译码算法 | 第32-33页 |
3.2.3 性能分析 | 第33-34页 |
3.3 Turbo码 | 第34-37页 |
3.3.1 Turbo编码 | 第34-35页 |
3.3.2 Turbo译码 | 第35-37页 |
3.3.3 性能分析 | 第37页 |
3.4 LDPC码 | 第37-46页 |
3.4.1 校验矩阵的构造 | 第38-39页 |
3.4.2 LDPC码的译码算法 | 第39-45页 |
3.4.3 性能分析 | 第45-46页 |
3.5 CPM调制 | 第46-49页 |
3.5.1 时域表达式 | 第46-47页 |
3.5.2 状态描述 | 第47-48页 |
3.5.3 功率谱密度 | 第48-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信噪比估计技术 | 第50-65页 |
4.1 M2M4估计算法 | 第50-53页 |
4.2 Nakagami信道下的信噪比估计算法 | 第53-60页 |
4.2.1 数据拟合估计法 | 第53-56页 |
4.2.2 Closed-Form估计算法 | 第56-60页 |
4.3 加权信噪比估计算法 | 第60-64页 |
4.3.1 加权参数的确定 | 第61-63页 |
4.3.2 性能分析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自适应编码调制实现与仿真 | 第65-77页 |
5.1 自适应编码调制系统 | 第65-66页 |
5.2 编码调制方案 | 第66-70页 |
5.3 MCS切换门限的确定 | 第70-71页 |
5.4 自适应MCS切换算法 | 第71-73页 |
5.4.1 基于最小信噪比的MCS切换算法 | 第71页 |
5.4.2 基于平均信噪比的MCS切换算法 | 第71-72页 |
5.4.3 基于方差修正的平均信噪比的MCS切换算法 | 第72-73页 |
5.5 方案评估及性能分析 | 第73-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