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课题背景 | 第13-14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2.1 煤气化技术概述 | 第16-20页 |
2.1.1 煤炭气化反应原理 | 第16页 |
2.1.2 煤气化技术发展历程简述 | 第16-17页 |
2.1.3 煤气化技术工艺分类 | 第17-20页 |
2.2 我国煤炭灰渣熔融特性概述 | 第20-22页 |
2.2.1 褐煤灰渣熔融特性 | 第20页 |
2.2.2 烟煤灰渣熔融特性 | 第20-21页 |
2.2.3 无烟煤灰渣熔融特性 | 第21-22页 |
2.3 煤气化过程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2.3.1 煤气化过程数学模型概述 | 第22-25页 |
2.3.2 CFD在煤气化过程模拟方面的研究 | 第25-26页 |
2.4 高炉风口回旋区的研究现状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气化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8-44页 |
3.1 模型概述 | 第28-29页 |
3.2 基本假设 | 第29页 |
3.3 模型建立 | 第29-36页 |
3.3.1 连续性方程 | 第29-30页 |
3.3.2 动量守恒方程 | 第30-31页 |
3.3.3 能量守恒方程 | 第31-32页 |
3.3.4 组分输运方程 | 第32页 |
3.3.5 湍流模型与近壁面处理 | 第32-35页 |
3.3.6 辐射换热模型 | 第35-36页 |
3.4 模型验证 | 第36-37页 |
3.5 计算域选取与网格划分 | 第37-40页 |
3.5.1 计算域的选取 | 第37-38页 |
3.5.2 几何模型创建与网格划分 | 第38-40页 |
3.6 边界条件 | 第40-4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模型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44-78页 |
4.1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44-46页 |
4.1.1 气化炉运行参数 | 第44页 |
4.1.2 气化剂和煤颗粒物性参数 | 第44-45页 |
4.1.3 边界参数 | 第45-46页 |
4.2 相关术语解释 | 第46-48页 |
4.3 气化炉气固两相流场整体分析 | 第48-51页 |
4.3.1 待考察参数说明 | 第48页 |
4.3.2 气固流场整体分析 | 第48-51页 |
4.4 高度湍流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62页 |
4.4.1 高度湍流区的形成 | 第51页 |
4.4.2 高度湍流区边界的界定 | 第51-53页 |
4.4.3 高度湍流区特征(形状和尺寸)的影响因素 | 第53-62页 |
4.5 排渣口固相出流质量流量监测及分析 | 第62-65页 |
4.5.1 煤颗粒粒径的影响 | 第63-64页 |
4.5.2 气化剂入炉速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4.6 气化炉温度场和气相组分分布分析 | 第65-77页 |
4.6.1 气化炉温度场和气相成分分布规律 | 第66-70页 |
4.6.2 氧/气比对温度场和气相成分分布的影响 | 第70-7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总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