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人工智能理论论文--人工神经网络与计算论文

基于参数优化的BP神经网络双跨转子系统的载荷识别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3-19页
        1.3.1 载荷识别方法研究动态第13-17页
        1.3.2 转子系统载荷识别研究动态第17-18页
        1.3.3 相关问题讨论第18-19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9页
    1.5 技术路线第19-20页
    1.6 小结第20-22页
第二章 载荷激励下双跨转子系统的数学模型第22-34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双跨转子系统的载荷激励特性分析第22-23页
        2.2.1 双跨转子系统结构及运动分析第22页
        2.2.2 双跨转子系统模型简化的原理第22-23页
    2.3 双跨转子系统的离散化第23-25页
        2.3.1 质量和惯量离散化第23-24页
        2.3.2 转轴刚度等效第24页
        2.3.3 等效粘性阻尼系数第24-25页
    2.4 双跨转子系统弯扭耦合数学模型第25-32页
        2.4.1 圆盘1的受力分析第25-27页
        2.4.2 圆盘2的受力分析第27-28页
        2.4.3 四个轴承的受力分析第28-29页
        2.4.4 系统的耗散函数第29-30页
        2.4.5 系统的广义力第30页
        2.4.6 系统的拉格朗日方程第30-32页
    2.5 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载荷激励下双跨转子系统的动力学仿真第34-52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双跨转子系统的动力学仿真模型第34-43页
        3.2.1 MATLAB/simulink简介第34-35页
        3.2.2 simulink环境下双跨转子系统仿真模型第35-43页
    3.3 双跨转子系统的动力学仿真第43-51页
        3.3.1 空载第43-44页
        3.3.2 冲击载荷第44-45页
        3.3.3 瞬态载荷第45-47页
        3.3.4 稳态载荷第47-48页
        3.3.5 线性载荷第48-49页
        3.3.6 正弦载荷第49-51页
    3.4 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标准BP神经网络的载荷识别第52-64页
    4.1 引言第52页
    4.2 BP神经网络第52-54页
        4.2.1 BP神经网络结构第52页
        4.2.2 BP算法的基本思想第52-54页
    4.3 BP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第54-55页
        4.3.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第54-55页
        4.3.2 载荷识别的流程第55页
    4.4 BP神经网络参数的设置第55-59页
        4.4.1 传递函数的选择第56-57页
        4.4.2 训练函数的选择第57页
        4.4.3 网络学习函数的选择第57-58页
        4.4.4 隐含层节点数的确定第58-59页
    4.5 BP神经网络识别载荷第59-63页
        4.5.1 数据预处理第59-60页
        4.5.2 冲击载荷识别第60页
        4.5.3 瞬态载荷识别第60-61页
        4.5.4 稳态载荷识别第61页
        4.5.5 线性载荷识别第61-62页
        4.5.6 正弦载荷识别第62-63页
    4.6 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参数优化的BP神经网络的载荷识别第64-78页
    5.1 引言第64页
    5.2 GA优化BP神经网络的载荷识别第64-68页
        5.2.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第64页
        5.2.2 遗传算法的基本条件第64-65页
        5.2.3 遗传算法的优化过程第65页
        5.2.4 GA优化网络的载荷识别第65-68页
    5.3 PSO优化BP神经网络的载荷识别第68-72页
        5.3.1 粒子群算法的原理第68页
        5.3.2 粒子群算法的优化过程第68-69页
        5.3.3 PSO优化网络的载荷识别第69-72页
    5.4 载荷识别结果对比分析第72-76页
        5.4.1 冲击载荷识别第72-73页
        5.4.2 瞬态载荷识别第73-74页
        5.4.3 稳态载荷识别第74页
        5.4.4 线性载荷识别第74-75页
        5.4.5 正弦载荷识别第75-76页
    5.5 小结第76-78页
第六章 双跨转子系统载荷识别的试验研究第78-98页
    6.1 引言第78页
    6.2 双跨转子试验台系统介绍第78-83页
        6.2.1 双跨转子系统介绍第78-82页
        6.2.2 双跨转子试验台信号采集系统介绍第82页
        6.2.3 双跨转子试验台系统的构建第82-83页
    6.3 试验方案设计第83-85页
        6.3.1 试验目的第83页
        6.3.2 试验内容第83-84页
        6.3.3 试验步骤第84页
        6.3.4 注意事项第84页
        6.3.5 试验方案设计第84-85页
    6.4 试验结果分析第85-96页
        6.4.1 试验信号第85-87页
        6.4.2 标准BP神经网络的载荷识别第87-90页
        6.4.3 GA优化BP神经网络的载荷识别第90-92页
        6.4.4 PSO优化BP神经网络的载荷识别第92-95页
        6.4.5 识别结果对比分析第95-96页
    6.5 小结第96-9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98-100页
    7.1 工作总结第98页
    7.2 主要结论第98-99页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4页
致谢第104-10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花生褐斑病图像识别
下一篇:基于磁阻效应二维磁场传感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