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桩基础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8页 |
1.2.1 桩基础的特点与发展 | 第15-16页 |
1.2.2 承载与沉降计算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沉降预测与监测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大厚度黄土地基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 第22-36页 |
2.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 第22-26页 |
2.1.1 工程概况 | 第22页 |
2.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2-26页 |
2.2 黄土工程特性试验 | 第26-28页 |
2.2.1 试点布置 | 第26-27页 |
2.2.2 现场试验 | 第27页 |
2.2.3 室内试验 | 第27-28页 |
2.2.4 评价参数 | 第28页 |
2.3 试验结果分析及评价 | 第28-35页 |
2.3.1 不同深度处黄土高压固结试验e—lgp变化规律 | 第28-29页 |
2.3.2 三轴剪切试验指标变化规律 | 第29页 |
2.3.3 击实试验中含水率—干密度变化规律 | 第29-30页 |
2.3.4 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孔隙比随深度变化关系 | 第30-32页 |
2.3.5 静力触探试验中各阻力随深度变化规律 | 第32页 |
2.3.6 标贯试验中地基承载力与压缩模量的变化规律 | 第32-33页 |
2.3.7 剪切波速与地基土深度之间的变化规律 | 第33页 |
2.3.8 湿陷性系数随黄土深度变化规律 | 第33-34页 |
2.3.9 不同土层湿陷性系数与压力之间的关系 | 第34页 |
2.3.10 地基土含水率、饱和度随深度变化规律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超高层建筑物施工阶段桩—土特性现场监测研究 | 第36-59页 |
3.1 地下试桩监测方案及监测仪器的埋设 | 第36-39页 |
3.1.1 监测方案 | 第36-37页 |
3.1.2 监测仪器的埋设 | 第37-39页 |
3.1.3 管线埋设及数据的采集 | 第39页 |
3.2 现场水准测量 | 第39-42页 |
3.2.1 沉降观测方案 | 第40-42页 |
3.2.2 实测数据记录及处理 | 第42页 |
3.3 桩顶的应变特征 | 第42-44页 |
3.3.1 核心筒下桩顶应变 | 第42-43页 |
3.3.2 框架结构底部桩顶应变 | 第43页 |
3.3.3 所有试桩的应变发展规律 | 第43-44页 |
3.4 桩身电阻 | 第44-45页 |
3.4.1 核心筒下桩身电阻变化 | 第44-45页 |
3.4.2 框架柱下桩身电阻变化 | 第45页 |
3.4.3 所有桩身电阻变化 | 第45页 |
3.5 桩身温度 | 第45-48页 |
3.5.1 核心筒下桩身温度变化 | 第45-46页 |
3.5.2 框架柱下桩身温度变化 | 第46页 |
3.5.3 所有桩身温度变化 | 第46-47页 |
3.5.4 温度与电阻之间关系 | 第47-48页 |
3.6 土体变形特征 | 第48-50页 |
3.6.1 土的应变 | 第49页 |
3.6.2 土压力 | 第49-50页 |
3.6.3 土压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 | 第50页 |
3.7 外部沉降监测 | 第50-56页 |
3.7.1 核心筒上观测点高程变化规律 | 第51页 |
3.7.2 框架柱上观测点高程变化规律 | 第51-52页 |
3.7.3 裙楼高程变化规律 | 第52页 |
3.7.4 各沉降点高程变化规律 | 第52-53页 |
3.7.5 沉降量变化规律 | 第53-56页 |
3.8 桩身内力计算 | 第56-58页 |
3.8.1 桩身轴力 | 第56-57页 |
3.8.2 桩身摩阻力 | 第57-58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陇东地区桩筏基础沉降量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研究 | 第59-72页 |
4.1 桩基沉降性状与组成成分 | 第59-60页 |
4.1.1 摩擦型群桩沉降性状 | 第59页 |
4.1.2 桩筏基础沉降组成部分及影响因素 | 第59-60页 |
4.2 桩筏基础沉降计算方法 | 第60-65页 |
4.2.1 等代实体深基础法 | 第60-62页 |
4.2.2 桩基规范法 | 第62-63页 |
4.2.3 简化应力调整法 | 第63-64页 |
4.2.4 压缩区域分解法 | 第64-65页 |
4.3 陇东黄土区桩筏基础沉降计算实例分析 | 第65-70页 |
4.3.1 工程背景 | 第65-66页 |
4.3.2 沉降计算实例分析 | 第66-70页 |
4.3.3 沉降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桩筏基础沉降量及变形有限元模拟对比分析研究 | 第72-87页 |
5.1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介 | 第72页 |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2-77页 |
5.2.1 模型描述 | 第72-73页 |
5.2.2 几何建模 | 第73-77页 |
5.3 有限元计算步设定 | 第77-78页 |
5.4 结果输出与分析 | 第78-86页 |
5.4.1 施工工况下结构整体沉降变形分析 | 第78-79页 |
5.4.2 持力土层沉降变形分析 | 第79-82页 |
5.4.3 桩—筏基础沉降变形规律分析 | 第82-84页 |
5.4.4 桩筏基础支撑体系内置钢筋沉降变形规律分析 | 第84-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6章 陇东黄土地区超高层桩筏沉降量预测研究 | 第87-96页 |
6.1 Origin软件拟合 | 第87-89页 |
6.1.1 沉降观测点统计 | 第87页 |
6.1.2 拟合点的选取 | 第87-88页 |
6.1.3 拟合曲线 | 第88-89页 |
6.2 概率统计(数值分析)法 | 第89-92页 |
6.3 泊松曲线模型 | 第92-95页 |
6.3.1 模型建立及特点 | 第92-93页 |
6.3.2 模型公式推导及求解 | 第93-94页 |
6.3.3 泊松曲线拟合 | 第94-95页 |
6.4 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分析比较 | 第9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6-97页 |
2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