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19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3 图像匹配算法的分类 | 第16-17页 |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8-19页 |
| 第2章 基于Harris自相关矩阵的迹和改进灰度值的快速图像匹配算法 | 第19-28页 |
| 2.1 引言 | 第19页 |
| 2.2 Harris检测算法 | 第19页 |
| 2.3 Harris自相关矩阵的迹和改进灰度值 | 第19-22页 |
| 2.4 基于Harris角点确定图像的特征点 | 第22-24页 |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 2.5.1 匹配率 | 第24-27页 |
| 2.5.2 实时性 | 第27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基于Harris与高斯圆形窗口的快速图像匹配算法 | 第28-38页 |
| 3.1 引言 | 第28页 |
| 3.2 基于Harris与高斯圆形窗口的快速图像匹配算法 | 第28-33页 |
| 3.2.1 用SIFT筛选出特征点 | 第28-29页 |
| 3.2.2 检测图像特征点 | 第29-30页 |
| 3.2.3 建立32维特征描述子 | 第30-31页 |
| 3.2.4 匹配特征点对 | 第31-33页 |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 3.3.1 匹配率 | 第33-37页 |
| 3.3.2 实时性 | 第3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基于改进FAST和FREAK的快速图像匹配算法 | 第38-49页 |
| 4.1 引言 | 第38页 |
| 4.2 FAST特征点检测算法 | 第38-39页 |
| 4.3 FREAK算法的特征描述子 | 第39-40页 |
| 4.4 基于改进FAST和FREAK的快速图像匹配算法 | 第40-46页 |
| 4.4.1 改进FAST特征点检测样板 | 第40-43页 |
| 4.4.2 建立降维特征描述子 | 第43页 |
| 4.4.3 确定特征点主方向 | 第43-45页 |
| 4.4.4 特征匹配 | 第45页 |
| 4.4.5 本章算法流程图 | 第45-46页 |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5章 基于改进Shi-Tomas和区域协方差矩阵的快速图像匹配算法 | 第49-59页 |
| 5.1 引言 | 第49页 |
| 5.2 Shi-Tomas角点检测算法 | 第49-50页 |
| 5.3 基于改进Shi-Tomas和区域协方差矩阵的快速图像匹配算法 | 第50-55页 |
| 5.3.1 改进Shi-Tomas角点检测算法 | 第50-51页 |
| 5.3.2 用协方差矩阵构建特征描述子 | 第51-55页 |
| 5.4 算法流程 | 第55页 |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 5.5.1 匹配率 | 第56-58页 |
| 5.5.2 实时性 | 第58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 6.1 总结 | 第59-60页 |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