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mary | 第4-6页 |
缩略词表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1 植物着丝粒 | 第10页 |
1.1.2 着丝粒的功能 | 第10页 |
1.1.3 着丝粒的结构 | 第10-14页 |
1.2 藜科植物概述 | 第14-19页 |
1.2.1 盐生草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 第14-16页 |
1.2.2 藜麦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 第16页 |
1.2.3 甜菜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 第16页 |
1.2.4 甜菜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 原位杂交 | 第19-20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着丝粒CR元件Beetle及卫星DNA pBv在盐生草和藜麦中的同源克隆 | 第22-46页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2-23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2.1.3 培养基 | 第22页 |
2.1.4 仪器与设备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30页 |
2.2.1 盐生草、甜菜和藜麦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3页 |
2.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3-26页 |
2.2.3 目的基因的同源克隆 | 第26-27页 |
2.2.4 目的片段连接克隆载体 | 第27-29页 |
2.2.5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及相关联的网站 | 第29-30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43页 |
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30页 |
2.3.2 盐生草、甜菜和藜麦的同源克隆 | 第30-43页 |
2.4 讨论 | 第43-46页 |
第三章 盐生草着丝粒区功能序列FISH分析 | 第46-57页 |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3.1.3 实验探针 | 第4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6-49页 |
3.2.1 盐生草中期染色体制片 | 第46-47页 |
3.2.2 探针的标记 | 第47页 |
3.2.3 染色体制片预处理 | 第47-48页 |
3.2.4 染色体变性 | 第48页 |
3.2.5 杂交混合液的配制 | 第48页 |
3.2.6 杂交 | 第48页 |
3.2.7 洗脱和信号检测 | 第48-4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3.3.1 盐生草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压片 | 第49页 |
3.3.2 CR元件Beetle中LTR(B1)在盐生草染色体上的分布 | 第49-50页 |
3.3.3 CR元件Beetle中Gag(D3)在盐生草染色体上的分布 | 第50-51页 |
3.3.4 CR元件Beetle中RT(E1)在盐生草染色体上的分布 | 第51-53页 |
3.3.5 CR元件Beetle中RT(E3)在盐生草染色体上的分布 | 第53-54页 |
3.3.6 CR元件Beetle中RT(F3)在盐生草染色体上的分布 | 第54-55页 |
3.3.7 卫星DNA序列g与h在盐生草染色体上的分布 | 第55页 |
3.4 讨论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
导师简介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