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说明表 | 第11-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4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传统水处理方法和工艺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1 污水处理的常规方法 | 第15-17页 |
1.2.2 污水处理常用技术工艺 | 第17页 |
1.2.3 常规污水处理技术工艺的不足 | 第17-19页 |
1.2.4 高级氧化方法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 第19-21页 |
1.3 空化的基础理论 | 第21-26页 |
1.3.1 空化的定义和内涵 | 第21页 |
1.3.2 空化的分类 | 第21-22页 |
1.3.3 空化效应 | 第22-25页 |
1.3.4 空化特征的定量描述 | 第25-26页 |
1.4 水力空化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26-42页 |
1.4.1 理论研究进展 | 第26-30页 |
1.4.2 实验研究进展 | 第30-42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论文结构 | 第42-45页 |
第2章 单空泡微观动力学特性和泡内化学反应研究 | 第45-77页 |
2.1 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 | 第45-51页 |
2.1.1 流场驱动压力 | 第45-47页 |
2.1.2 单空泡动力学模型 | 第47-49页 |
2.1.3 单空泡内的化学反应模型 | 第49-50页 |
2.1.4 数值方法 | 第50-51页 |
2.2 单空泡微观动力学特性和泡内化学反应 | 第51-53页 |
2.2.1 单空泡微观动力学特性 | 第51-52页 |
2.2.2 单空泡内的化学反应与羟基产量 | 第52-53页 |
2.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75页 |
2.3.1 系统运行参数影响 | 第53-62页 |
2.3.2 几何结构参数影响 | 第62-75页 |
2.3.3 空化泡初始半径影响 | 第7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3章 空泡群全生命周期平均羟基自由基产量预测 | 第77-89页 |
3.1 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 | 第77-79页 |
3.1.1 气核半径分布 | 第77-78页 |
3.1.2 空化事件发生率 | 第78页 |
3.1.3 数值方法 | 第78-79页 |
3.2 模型准确性验证 | 第79-81页 |
3.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81-86页 |
3.3.1 系统运行参数影响 | 第81-83页 |
3.3.2 几何结构参数影响 | 第83-86页 |
3.4 平均羟基产量计算关联式 | 第86-8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4章 单组分罗丹明B污水降解实验研究 | 第89-123页 |
4.1 实验平台 | 第89-95页 |
4.1.1 空化反应器 | 第89-91页 |
4.1.2 实验系统 | 第91-92页 |
4.1.3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 第92-94页 |
4.1.4 实验系统水力学特性 | 第94-95页 |
4.2 实验步骤与分析方法 | 第95-97页 |
4.2.1 实验步骤 | 第95-96页 |
4.2.2 分析方法 | 第96-97页 |
4.3 单独采用平行对冲空化射流降解罗丹明B的实验研究 | 第97-104页 |
4.3.1 降解反应动力学特征 | 第97页 |
4.3.2 射流对冲对罗丹明B降解的强化作用 | 第97-99页 |
4.3.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99-104页 |
4.4 平行对冲空化射流与H_2O_2氧化结合降解罗丹明B的实验研究 | 第104-109页 |
4.4.1 降解反应动力学特征 | 第104-105页 |
4.4.2 强化效应 | 第105-107页 |
4.4.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7-109页 |
4.5 平行对冲空化射流与芬顿法结合降解罗丹明B的实验研究 | 第109-120页 |
4.5.1 降解反应动力学特征 | 第109-110页 |
4.5.2 强化效应 | 第110-112页 |
4.5.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2-120页 |
4.6 能量利用率分析 | 第120-12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5章 多组分抗生素污水的降解实验研究 | 第123-145页 |
5.1 实验平台 | 第123-124页 |
5.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123-124页 |
5.1.2 分析方法 | 第124页 |
5.1.3 实验步骤 | 第124页 |
5.2 单喷嘴高压空化射流降解抗生素污水的实验研究 | 第124-133页 |
5.2.1 单独应用单喷嘴高压空化射流 | 第124-125页 |
5.2.2 单喷嘴高压空化射流与UV/芬顿法结合 | 第125-129页 |
5.2.3 单喷嘴高压空化射流与UV/芬顿法、类芬顿法结合 | 第129-130页 |
5.2.4 单喷嘴高压空化射流与UV/芬顿法、类芬顿法及光催化氧化结合 | 第130-133页 |
5.3 对冲空化射流降解抗生素污水的实验研究 | 第133-143页 |
5.3.1 不同空化射流形式单独应用时的降解效果 | 第133-137页 |
5.3.2 双喷嘴垂直对冲空化射流与过氧化氢氧化结合 | 第137-138页 |
5.3.3 双喷嘴垂直对冲空化射流与UV/芬顿法结合 | 第138-140页 |
5.3.4 双喷嘴垂直对冲空化射流与类芬顿法结合 | 第140-141页 |
5.3.5 双喷嘴垂直对冲空化射流与光催化氧化结合 | 第141-142页 |
5.3.6 不同处理方法比较 | 第142-14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5-14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45-147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47页 |
6.3 本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7页 |
致谢 | 第157-15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