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大黄黄连泻心汤煎服法的古今研究概述 | 第11-17页 |
1. 大黄黄连泻心汤争议研究 | 第11-13页 |
1.1 煎煮法争议 | 第11-12页 |
1.2 功效争议 | 第12页 |
1.3 有无“黄芩”争议 | 第12-13页 |
2. 大黄黄连泻心汤临床应用研究 | 第13-14页 |
3. 大黄黄连泻心汤煎服法的实验研究概述 | 第14-17页 |
3.1 单味药研究 | 第14-15页 |
3.2 整方的实验研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痞证的中医药研究述要 | 第17-21页 |
1. 痞的起源 | 第17页 |
2. 《伤寒论》中的痞证 | 第17-19页 |
2.1 痞证概念 | 第17页 |
2.2 痞证的病因病机 | 第17-18页 |
2.3 痞证的分类与治法 | 第18-19页 |
3. 痞证的现代认识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古今对胃溃疡的认识及相关研究述要 | 第21-24页 |
1. 中医对胃脘痛的认识 | 第21-22页 |
1.1 胃脘痛的病名 | 第21页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1-22页 |
2. 历代医家对胃脘痛的治疗 | 第22-24页 |
第四章 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同煎服法含药血清逆转乙醇损伤GES-1细胞的效应差异研究 | 第24-38页 |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4-3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6-30页 |
二、实验结果 | 第30-35页 |
1. GES-1细胞损伤模型的选择 | 第30-31页 |
2. 大黄黄连泻心汤含药血清对乙醇损伤GES-1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31-32页 |
3. 药物干预后各药物组上清IL-4、IL-8、TNF-α、VEGF含量 | 第32-33页 |
4. Western-blotting检测各组NF-κB、IκBα、 IKKβ蛋白表达 | 第33-35页 |
三、讨论 | 第35-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4-45页 |
第一作者 | 第44页 |
第二作者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