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7-21页 |
1.1.1 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使生态补偿主流化 | 第17-18页 |
1.1.2 环境经济功能分区理念使流域生态补偿从理论走向实践 | 第18-19页 |
1.1.3 首都水源涵养区和生态支撑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 第19-20页 |
1.1.4 有效补偿是解决环境挑战的重要途径 | 第20-2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1-2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22-23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4.1 资料搜集和实地调研相结合 | 第25页 |
1.4.2 空间、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第25-26页 |
1.4.3 运用RS和GIS平台的综合集成法 | 第26页 |
1.4.4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 第26页 |
1.4.5 综合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1.6.1 创新点 | 第28-29页 |
1.6.2 研究难点 | 第29-30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进展 | 第30-57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30-39页 |
2.1.1 生态服务价值——生态经济观 | 第30-33页 |
2.1.2 空间地域分工——地理观 | 第33-34页 |
2.1.3 生态资源配置——经济观 | 第34-37页 |
2.1.4 保障体系构建——法学观 | 第37-38页 |
2.1.5 理论构建目标——发展观 | 第38-39页 |
2.2 相关研究进展 | 第39-57页 |
2.2.1 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分区研究进展 | 第39-42页 |
2.2.2 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 第42-55页 |
2.2.3 小结 | 第55-57页 |
第3章 研究区域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57-88页 |
3.1 研究区域现状分析 | 第57-81页 |
3.1.1 流域自然生态子系统 | 第57-75页 |
3.1.2 流域社会经济子系统 | 第75-81页 |
3.2 生态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81-86页 |
3.2.1 以中央补偿为主,补偿结构不合理 | 第81-83页 |
3.2.2 资金缺口未核算,补偿机制未建立 | 第83-84页 |
3.2.3 补偿标准不合理,缺乏动态调整性 | 第84-86页 |
3.2.4 补偿方式太单一,市场化补偿不足 | 第86页 |
3.2.5 资金使用效率低,效果评估近空白 | 第86页 |
3.3 小结 | 第86-88页 |
第4章 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分区与生态补偿分配系数 | 第88-148页 |
4.1 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区划构建 | 第88-95页 |
4.1.1 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区划原则 | 第88-89页 |
4.1.2 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区划的方法体系构建 | 第89-95页 |
4.2 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区划过程 | 第95-141页 |
4.2.1 张家口市范围内海河流域的子流域划分 | 第95-97页 |
4.2.2 水源涵养重要性 | 第97-103页 |
4.2.3 生态支撑重要性 | 第103-123页 |
4.2.4 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 第123-141页 |
4.3 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区划分结果 | 第141-145页 |
4.3.1 结合其他功能区 | 第141-143页 |
4.3.2 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区划结果 | 第143-145页 |
4.4 生态补偿分配系数 | 第145-146页 |
4.4.1 侧重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 第145-146页 |
4.4.2 侧重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 第146页 |
4.4.3 侧重提高生态支撑能力 | 第146页 |
4.4.4 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 | 第146页 |
4.5 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5章 生态补偿缺口核算 | 第148-204页 |
5.1 生态补偿工程资金缺口核算 | 第148-192页 |
5.1.1 森林生态系统补偿工程 | 第148-157页 |
5.1.2 草地生态系统补偿工程 | 第157-164页 |
5.1.3 湿地生态系统补偿工程 | 第164-186页 |
5.1.4 其他补偿工程 | 第186-190页 |
5.1.5 小结 | 第190-192页 |
5.2 生态补偿工程缺口预测 | 第192-194页 |
5.3 自身“造血”能力预测 | 第194-196页 |
5.4 小结 | 第196-204页 |
第6章 生态补偿标准及其动态分析 | 第204-212页 |
6.1 生态补偿标准情景分析 | 第204-207页 |
6.1.1 补偿上下限 | 第204页 |
6.1.2 补偿资金分配情景分析 | 第204-207页 |
6.2 生态补偿标准动态分析 | 第207-211页 |
6.2.1 科学提升现行补偿标准 | 第207-210页 |
6.2.2 建立可动态调整的标准 | 第210-211页 |
6.3 小结 | 第211-212页 |
第7章 生态补偿保障机制 | 第212-223页 |
7.1 完善生态补偿方式 | 第212-214页 |
7.1.1 完善政府主导 | 第212-214页 |
7.1.2 推进市场化多元化补偿 | 第214页 |
7.2 生态补偿资金保障 | 第214-215页 |
7.2.1 建立生态补偿基金 | 第214-215页 |
7.2.2 设立生态奖励基金 | 第215页 |
7.3 补偿政策制度保障 | 第215-222页 |
7.3.1 加强组织协调管理 | 第216-217页 |
7.3.2 完善各类管理制度 | 第217-219页 |
7.3.3 制定各类优惠政策 | 第219-222页 |
7.4 小结 | 第222-223页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第223-22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223-225页 |
8.2 论文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225-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3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35-237页 |
致谢 | 第237-2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