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气氛场”之营建初探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导论 | 第10-21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的缘起 | 第10-12页 |
·对于"场"的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物理与建筑学中"场"概念的辨析 | 第12-13页 |
·选题的出发点 | 第13-15页 |
·解题 | 第14页 |
·研究范畴 | 第14页 |
·论文的结构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建筑作为空间艺术的影响力 | 第15-16页 |
·国内建筑理论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中西方建筑理论比较研究 | 第19-20页 |
·我国传统美学思想中蕴含的"空间气氛" | 第20页 |
·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 第20-21页 |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21页 |
2. 对于"建筑气氛场"的定义 | 第21-23页 |
·建筑"气氛场"运用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对建筑"空间气氛场"的定义 | 第22-23页 |
3. "建筑气氛场"之心理的关怀 | 第23-37页 |
·商业引导的建筑氛围 | 第23-25页 |
·商业引导的氛围辨析 | 第23-24页 |
·商业影响空间的展望 | 第24-25页 |
·社会属性控制下的空间过渡 | 第25-27页 |
·生活中的空间过渡 | 第25-26页 |
·空间过渡的不同方式 | 第26-27页 |
·空间中避难所的需要 | 第27-29页 |
·避难所的形式体现 | 第27-28页 |
·几种不同场合下的避难所 | 第28-29页 |
·空间的探秘性和观察所的需要 | 第29-32页 |
·探索性在空间中的展现 | 第29-32页 |
·营造空间的探索性 | 第32页 |
·空间中自然之物的结合 | 第32-37页 |
·植物在空间中的结合方式 | 第32-36页 |
·空间中自然之物的结合方法 | 第36-37页 |
4. "空间气氛场"之辨识性的作用 | 第37-52页 |
·建筑辨识性追求 | 第37-41页 |
·辨识性的体现 | 第37-39页 |
·辨识性的分类 | 第39-41页 |
·个人风格的确立 | 第41-43页 |
·建筑师风格的确立 | 第41-42页 |
·风格确立的方式 | 第42-43页 |
·新时代的内外融合 | 第43-45页 |
·内外融合的新趋势 | 第43-44页 |
·内外融合的方式 | 第44-45页 |
·空间气氛的单纯性和复杂性 | 第45-47页 |
·风格取向的确定问题 | 第45-47页 |
·建筑表达的方式 | 第47页 |
·体积感的建筑与片状组合式的建筑 | 第47-51页 |
·建筑结构的展现与否 | 第47-49页 |
·结构的反映与否 | 第49-51页 |
·建筑三段式的前世今生 | 第51-52页 |
·三段式的由来与作用 | 第51-52页 |
·三段式在当代的发展 | 第52页 |
5. "空间气氛场"之增加空间的感染力 | 第52-66页 |
·空间感染力的加强作用 | 第52-54页 |
·感染力作用的显示 | 第52-54页 |
·感染力的理解 | 第54页 |
·功能次序的批判性重建 | 第54-57页 |
·摆脱传统的功能分布法 | 第54-57页 |
·对于不定性空间的设计策略 | 第57页 |
·记忆力和想象力的调动 | 第57-61页 |
·记忆力和想象力展现的过程 | 第57-61页 |
·想象力的调动 | 第61页 |
·空间氛围和意识形态的统一性 | 第61-64页 |
·生活行为既是空间氛围 | 第61-64页 |
·生活氛围的营造 | 第64页 |
·建筑质量感的把握 | 第64-66页 |
·质量感在历史上的变化 | 第64-66页 |
·质量的表达方式 | 第66页 |
6. 现代语境下交通建筑"空间气氛场"之营建初探 | 第66-69页 |
·外部空间营造和气氛 | 第66-67页 |
·建筑形式和气氛 | 第67-69页 |
·类型属性特征 | 第67页 |
·"标志性"形象特征 | 第67-68页 |
·"地方性"形象特征 | 第68页 |
·地域时代特征 | 第68-69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图表目录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