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辩护律师职能定位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概述第11-16页
    1.1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起源和理论基础第11-13页
        1.1.1 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提出第11-12页
        1.1.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辩诉交易制度的异同第12-13页
    1.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概念和效力第13-14页
        1.2.1 认罪认罚的概念第13-14页
        1.2.2 从宽的实体和程序效力第14页
    1.3 认罪认罚从宽从宽程序中的证明标准第14-16页
第二章 辩护律师的参与和认罪认罚从宽自愿性的保障第16-26页
    2.1 现行的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参与作用第16-18页
        2.1.1 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第16-17页
        2.1.2 独立的委托代理人第17页
        2.1.3 司法辅助者第17-18页
    2.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辩护律师的地位和作用第18-20页
        2.2.1 被追诉人的法律顾问第18-19页
        2.2.2 弥补制度疏漏第19-20页
    2.3 完善辩护律师参与的理由和意义第20-24页
        2.3.1 实体真实的需要第20-21页
        2.3.2 公正基础上的效率追求第21-22页
        2.3.3 加强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保护第22-23页
        2.3.4 程序公正的价值要求第23页
        2.3.5 有利于弥合社会关系第23-24页
    2.4 控辩主体的诉讼地位第24-26页
第三章 辩护律师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司法实践困境第26-32页
    3.1 辩护律师数量缺乏第26-27页
    3.2 权利保障不足对辩护律师参与构成制约第27-28页
    3.3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不足第28-29页
        3.3.1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认罪的自愿性缺乏保障第28页
        3.3.2 缺乏对无效辩护救济渠道第28-29页
    3.4 当前指定辩护的范围有待扩大第29-30页
        3.4.1 指定辩护的适用范围不足第29页
        3.4.2 指定辩护的参与时间滞后第29-30页
    3.5 辩护律师的独立诉讼地位与当事人利益冲突第30-32页
        3.5.1 协商主体和认罪认罚主体不一致下的冲突第30-31页
        3.5.2 辩护律师独立于当事人不利于当事人理性抉择第31-32页
第四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辩护律师职能定位的可行性第32-37页
    4.1 由辩护人辩护转变为法律顾问、谈判代理人、意见的提供者第32页
    4.2 辩护律师的从属性增强第32-33页
    4.3 辩护律师的职能增加第33-34页
        4.3.1 提供认罪认罚的建议第33-34页
        4.3.2 进行认罪认罚的协商谈判第34页
    4.4 辩护律师的工作场域迁移第34-35页
    4.5 辩护律师的说服对象转变第35-37页
第五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辩护律师职能定位制度完善第37-45页
    5.1 厘清角色定位并提高认同度第37-38页
        5.1.1 适度的合作者第37-38页
        5.1.2 实质参与者第38页
    5.2 构建辩护律师参与的程序性保障第38-42页
        5.2.1 辩护律师的绝对辩护地位向有限辩护地位的调整第39页
        5.2.2 推行认罪认罚从宽强制辩护制度第39-41页
        5.2.3 细化辩护律师参与的运行程序保障第41-42页
        5.2.4 明确相关救济程序第42页
    5.3 构建辩护律师参与的实质性保障第42-43页
        5.3.1 阅卷权的扩充第42-43页
        5.3.2 非法证据的排除第43页
    5.4 健全辩护律师的权利救济和考评机制第43-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标准研究
下一篇:我国刑事诉讼中审查逮捕诉讼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