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英文缩写索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1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 立题依据 | 第16-20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动态变化 | 第21-48页 |
2.1 材料 | 第21-23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2.1.2 动物饲料及用药 | 第21页 |
2.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1-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31页 |
2.2.1 NAFLD小鼠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2.2.2 NAFLD小鼠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第24页 |
2.2.3 NAFLD小鼠肝脏病理形态学观察 | 第24-26页 |
2.2.4 NAFLD小鼠血清和肝脏TNF-α检测 | 第26-27页 |
2.2.5 NAFLD小鼠肝脏Cytb m RNA检测 | 第27-29页 |
2.2.6 NAFLD小鼠肝脏Cytb检测 | 第29-31页 |
2.3 数据统计方法 | 第31页 |
2.4 结果 | 第31-45页 |
2.4.1 NAFLD模型小鼠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 | 第31-32页 |
2.4.2 NAFLD模型小鼠肝体指数变化 | 第32-33页 |
2.4.3 NAFLD模型小鼠血清生化指标动态变化 | 第33-38页 |
2.4.4 NAFLD模型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 | 第38-40页 |
2.4.5 NAFLD模型小鼠血清和肝脏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 | 第40-42页 |
2.4.6 NAFLD模型小鼠肝脏细胞色素b m RNA及蛋白表达变化 | 第42-45页 |
2.5 讨论 | 第45-48页 |
2.5.1 NAFLD模型小鼠建立及动态变化分析 | 第45-46页 |
2.5.2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关系 | 第46-47页 |
2.5.3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肝脏细胞色素b的关系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参苓健脾胃颗粒对NAFLD小鼠的治疗作用 | 第48-7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8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48页 |
3.1.2 动物饲料及用药 | 第48页 |
3.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3.2.1 小鼠NAFLD模型建立、药物制备、分组及给药方式 | 第48-49页 |
3.2.2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第49-50页 |
3.2.3 NAFLD小鼠肝脏病理形态学观察 | 第50页 |
3.2.4 NAFLD小鼠血清和肝脏TNF-α检测 | 第50页 |
3.2.5 NAFLD小鼠肝脏Cytb m RNA检测 | 第50页 |
3.2.6 NAFLD小鼠肝脏Cytb检测 | 第50页 |
3.3 数据统计方法 | 第50页 |
3.4 结果 | 第50-68页 |
3.4.1 参苓健脾胃颗粒对NAFLD小鼠一般情况及体重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2 参苓健脾胃颗粒对NAFLD小鼠肝体指数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3 参苓健脾胃颗粒对NAFLD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52-58页 |
3.4.4 参苓健脾胃颗粒对NAFLD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第58-61页 |
3.4.5 参苓健脾胃颗粒对NAFLD小鼠TNF-α的影响 | 第61-63页 |
3.4.6 参苓健脾胃颗粒对NAFLD小鼠肝脏Cytb m 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3-67页 |
3.4.7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与肝脏细胞色素b相关性 | 第67-68页 |
3.5 讨论 | 第68-72页 |
3.5.1 参苓健脾胃颗粒选择依据 | 第68-69页 |
3.5.2 参苓健脾胃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治疗作用 | 第69页 |
3.5.3 参苓健脾胃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TNF-α的影响 | 第69-70页 |
3.5.4 参苓健脾胃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肝脏Cytb的影响 | 第70页 |
3.5.5 TNF-α与Cytb在NAFLD中的关系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文献综述 | 第77-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 第87-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