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13-16页 |
1.1 动物 | 第13页 |
1.2 实验试剂及用具 | 第13页 |
1.3 仪器 | 第13页 |
1.4 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 | 第13-14页 |
1.4.1 造模 | 第13-14页 |
1.4.2 分组 | 第14页 |
1.5 治疗方法 | 第14页 |
1.5.1 针刺组 | 第14页 |
1.5.2 药物组 | 第14页 |
1.5.3 模型组 | 第14页 |
1.6 标本制备 | 第14-15页 |
1.7 指标检测及方法 | 第15-16页 |
1.7.1 在体股骨骨折最小外力程度检测 | 第15页 |
1.7.2 离体股骨骨折最小外力程度检测 | 第15页 |
1.7.3 股四头肌力学性能测试 | 第15-16页 |
1.7.4 股四头肌超微结构 | 第16页 |
1.8 统计学分析 | 第16页 |
2、结果 | 第16-22页 |
2.1 造模、分组及一般情况说明 | 第16-18页 |
2.1.1 死亡情况说明 | 第16-17页 |
2.1.2 大鼠造模后体重变化情况(均值) | 第17页 |
2.1.3 大鼠治疗中体重变化情况(均值) | 第17-18页 |
2.1.4 各组大鼠治疗后体重方面的比较 | 第18页 |
2.2 各组治疗后指标检测 | 第18-19页 |
2.2.1 各组大鼠在体股骨骨折最小外力 | 第18-19页 |
2.2.2 各组大鼠治疗后离体股骨骨折最小外力 | 第19页 |
2.3 各组大鼠治疗后肌肉力学性能检测(功能) | 第19-20页 |
2.4 各组大鼠治疗后肌纤维微结构 | 第20-22页 |
讨论 | 第22-32页 |
1、预实验 | 第22-23页 |
1.1 预实验简述 | 第22页 |
1.2 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 第22页 |
1.3 造模组分组新斯的明动物用药量测试情况观察 | 第22页 |
1.4 各组大鼠治疗结束后在体最小股骨骨折外力比较及分析 | 第22-23页 |
2、针刺改变股四头肌力学特性及预防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研究 | 第23-24页 |
3、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针灸处方 | 第24-25页 |
4、新斯的明与肌肉力学性能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5、实验情况及“肌—骨”现研究相关状况分析 | 第26-28页 |
6、具体研究结果探析 | 第28-32页 |
6.1 疗效 | 第28-29页 |
6.2 功能 | 第29-31页 |
6.3 微结构形态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文献综述 | 第39-46页 |
1.资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1.1 文献查找 | 第39页 |
1.2 纳入标准 | 第39页 |
1.3 结果 | 第39-40页 |
2.针灸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回顾 | 第40-42页 |
2.1 治疗方法分析 | 第40页 |
2.2 使用穴位分析 | 第40-41页 |
2.3 针灸防治骨质疏松症效应机制分析 | 第41-42页 |
3.总结与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50页 |
攻读学位发表论文情况 | 第50-52页 |
附件 | 第5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