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城乡发展失衡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 第11页 |
1.1.2 新型城镇化成为城乡发展共识 | 第11-12页 |
1.1.3 西部地区城镇化速度加快 | 第12页 |
1.1.4 陕北地区进入城乡空间转型期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3-15页 |
1.3.1 普遍性 | 第14页 |
1.3.2 典型性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19-31页 |
2.1 城乡空间基础理论 | 第19-25页 |
2.1.1 区域空间理论 | 第19-23页 |
2.1.2 城乡发展系统论 | 第23-24页 |
2.1.3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4-25页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富县城乡空间发展现状评价 | 第31-53页 |
3.1 城乡发展现状 | 第31-39页 |
3.1.1 陕北地区城乡基本现状 | 第31-33页 |
3.1.2 富县城乡发展现状 | 第33-39页 |
3.2 城乡空间发展评价 | 第39-49页 |
3.2.1 评价内容 | 第39-41页 |
3.2.2 指标选取原则 | 第41页 |
3.2.3 指标体系构建 | 第41-45页 |
3.2.4 评价方法确定 | 第45-48页 |
3.2.5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3.3 富县城乡空间存在问题 | 第49-52页 |
3.3.1 经济空间:产业布局分散、空间关联性不强 | 第49-50页 |
3.3.2 社会空间:城乡差距较大、服务梯度化明显 | 第50页 |
3.3.3 城乡体系:空间结构松散,城乡关联度较低 | 第50-52页 |
3.3.4 生态空间:生态空间破坏、环境承载力减弱 | 第52页 |
3.3.5 文化空间:文化要素分散、空间破碎度较高 | 第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富县城乡空间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 | 第53-73页 |
4.1 城乡空间转型的必要性 | 第53-55页 |
4.1.1 价值取向 | 第53-54页 |
4.1.2 迫切要求 | 第54-55页 |
4.2 城乡空间转型的影响因素 | 第55-66页 |
4.2.1 自然条件 | 第55-57页 |
4.2.2 产业转型 | 第57-60页 |
4.2.3 人.流动 | 第60-62页 |
4.2.4 交通建设 | 第62-63页 |
4.2.5 政策制度 | 第63-66页 |
4.3 城乡空间转型的动力机制 | 第66-71页 |
4.3.1 基于城乡差距的内动力 | 第66-69页 |
4.3.2 基于社会技术的外推力 | 第69-70页 |
4.3.3 基于政府市场的调控力 | 第70-71页 |
4.4 城乡空间转型的目标 | 第71-72页 |
4.4.1 经济繁荣 | 第71页 |
4.4.2 社会和谐 | 第71-72页 |
4.4.3 生态优美 | 第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5 富县城乡空间转型的模式构建 | 第73-97页 |
5.1 城乡空间要素提取 | 第73-88页 |
5.1.1 功能要素 | 第73-86页 |
5.1.2 形态要素 | 第86-88页 |
5.1.3 要素组合 | 第88页 |
5.2 空间转型模式构建 | 第88-95页 |
5.2.1 核心引领、梯度带动 | 第88-91页 |
5.2.2 轴带串接、联动发展 | 第91-93页 |
5.2.3 网络关联、均衡协调 | 第93-9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6 富县城乡空间转型的规划策略 | 第97-105页 |
6.1 生态策略 | 第97-99页 |
6.1.1 科学划定生态红线 | 第97页 |
6.1.2 划分空间管制区划 | 第97-99页 |
6.1.3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 第99页 |
6.2 产业策略 | 第99-101页 |
6.2.1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 第99-100页 |
6.2.2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 第100-101页 |
6.2.3 促进城乡产业联动 | 第101页 |
6.3 空间策略 | 第101-102页 |
6.3.1 沿带集聚 | 第101-102页 |
6.3.2 网络发展 | 第102页 |
6.4 交通策略 | 第102-103页 |
6.4.1 完善区域交通格局 | 第102页 |
6.4.2 构筑城乡交通网络 | 第102-103页 |
6.5 文化策略 | 第103-104页 |
6.5.1 强化保护 | 第103页 |
6.5.2 活化利用 | 第103-10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7 结论 | 第105-10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5-106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06页 |
7.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图表目录 | 第115-121页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