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增强现实技术的原理 | 第13-22页 |
2.1 增强现实开发工具 | 第13-14页 |
2.1.1 ARToolKit跟踪注册流程 | 第13-14页 |
2.2 增强现实的关键技术 | 第14-17页 |
2.2.1 显示技术 | 第14-15页 |
2.2.2 跟踪注册技术 | 第15-16页 |
2.2.3 交互技术 | 第16-17页 |
2.3 基于标识的增强现实技术的创新 | 第17-22页 |
2.3.1 基于标识的改进 | 第17-19页 |
2.3.2 跟踪注册技术的改进 | 第19-22页 |
第三章 基于手部康复的AR标识 | 第22-45页 |
3.1 海明码编码原理 | 第22页 |
3.2 基于海明码编码的标识设计 | 第22-24页 |
3.3 彩色标识的跟踪注册流程 | 第24-31页 |
3.3.1 阈值处理 | 第24-25页 |
3.3.2 四边形检测 | 第25-26页 |
3.3.3 标识解码 | 第26-27页 |
3.3.4 三维注册 | 第27-31页 |
3.4 标识遮挡问题的解决 | 第31-36页 |
3.4.1 标识遮挡时的解码流程 | 第32-34页 |
3.4.2 计算标识码距 | 第34-36页 |
3.5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36-44页 |
3.5.1 彩色标识在不同朝向时注册效果的验证实验 | 第36-37页 |
3.5.2 彩色标识遮挡的验证实验 | 第37-38页 |
3.5.3 彩色标识在不同旋转角度的注册效果 | 第38-39页 |
3.5.4 彩色标识在不同光照下的注册效果 | 第39页 |
3.5.5 彩色标识能够识别的尺寸 | 第39-40页 |
3.5.6 标识的检测灵敏度 | 第40-42页 |
3.5.7 标识运行参数的比较 | 第42-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基于增强现实的手部康复训练系统的系统分析 | 第45-55页 |
4.1 康复训练项目的设计依据 | 第45-48页 |
4.1.1 手部康复阶段 | 第45-46页 |
4.1.2 手部治疗形式和设计原则 | 第46-47页 |
4.1.3 基于增强现实的康复训练意义 | 第47-48页 |
4.2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 第48-49页 |
4.2.1 系统开发工具 | 第48页 |
4.2.2 系统运行环境 | 第48-49页 |
4.3 系统功能设计 | 第49-55页 |
4.3.1 系统开发流程 | 第49页 |
4.3.2 系统总体结构 | 第49-50页 |
4.3.3 系统功能分析 | 第50-52页 |
4.3.4 摄像头标定 | 第52-53页 |
4.3.5 系统交互界面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基于增强现实的手部康复训练系统的实现 | 第55-78页 |
5.1 轨迹训练 | 第55-64页 |
5.1.1 直线轨迹训练 | 第57-60页 |
5.1.2 曲线轨迹训练 | 第60-64页 |
5.2 杯子训练 | 第64-69页 |
5.2.1 练习模式 | 第65-66页 |
5.2.2 测试模式 | 第66-69页 |
5.3 乒乓球训练 | 第69-74页 |
5.3.1 乒乓球的碰撞设计 | 第71-72页 |
5.3.2 碰撞实现 | 第72-74页 |
5.4 实验分析 | 第74-78页 |
5.4.1 被试 | 第74页 |
5.4.2 实验准备 | 第74-75页 |
5.4.3 实验结果 | 第75-7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本论文的工作总结 | 第78-79页 |
6.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79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