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6-14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6页 |
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6-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水平 | 第8-12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1.5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自然人属人法的发展及惯常居所连接点的确立 | 第14-23页 |
2.1 自然人属人法的发展 | 第14-15页 |
2.2 惯常居所连接点的确立 | 第15-19页 |
2.2.1 住所连接点的弊端 | 第15-16页 |
2.2.2 国籍连接点的弊端 | 第16页 |
2.2.3 惯常居所连接点的提出 | 第16-19页 |
2.3 惯常居所连接点发展原因分析 | 第19-21页 |
2.3.1 国际私法统一性要求 | 第19-20页 |
2.3.2 惯常居所连接点自身的优势 | 第20页 |
2.3.3 更能体现最密切联系原则 | 第20-21页 |
2.4 惯常居所的认定标准 | 第21-23页 |
2.4.1 客观因素 | 第21页 |
2.4.2 主观因素 | 第21-23页 |
第3章 自然人惯常居所地法原则适用的法理依据 | 第23-27页 |
3.1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 第23-24页 |
3.1.1 意思自治原则在现代国际私法中作用分析 | 第23-24页 |
3.1.2 意思自治原则在自然人惯常居所地法原则适用中的体现 | 第24页 |
3.2 最密切联系原则 | 第24-27页 |
3.2.1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现代国际私法中作用分析 | 第24-25页 |
3.2.2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自然人惯常居所地法原则适用中的体现 | 第25-27页 |
第4章 自然人惯常居所地法原则在外国适用情况的考察 | 第27-33页 |
4.1 自然人惯常居所地法原则在外国适用的立法考察 | 第27-30页 |
4.1.1 立法中有限适用 | 第27页 |
4.1.2 立法中多元适用 | 第27-30页 |
4.2 自然人惯常居所地法原则在外国适用的司法考察 | 第30-33页 |
4.2.1 英国 | 第30页 |
4.2.2 美国 | 第30-31页 |
4.2.3 澳大利亚 | 第31页 |
4.2.4 新西兰 | 第31-33页 |
第5章 自然人惯常居所地法原则在我国适用的现状及完善 | 第33-48页 |
5.1 惯常居所连接点在我国的引入 | 第33-34页 |
5.2 自然人惯常居所连接点在《法律适用法》中的适用现状 | 第34-37页 |
5.2.1 适用数量分析 | 第34-35页 |
5.2.2 适用范围分析 | 第35-37页 |
5.3 自然人惯常居所连接点在《司法解释(一)》中的适用现状 | 第37-39页 |
5.4 自然人惯常居所地法原则在我国适用中存在的缺陷 | 第39-42页 |
5.4.1 相关概念区分不清 | 第39-40页 |
5.4.2 法条冲突规定不明 | 第40页 |
5.4.3 认定标准模糊不定 | 第40-41页 |
5.4.4 法条规定考虑不足 | 第41页 |
5.4.5 除外情形考证不多 | 第41-42页 |
5.5 自然人惯常居所地法原则在我国适用的完善 | 第42-48页 |
5.5.1 统一相关概念 | 第42-43页 |
5.5.2 明确法条适用 | 第43-44页 |
5.5.3 细化认定标准 | 第44-45页 |
5.5.4 修改欠妥法条 | 第45-46页 |
5.5.5 完善除外情形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一、专著期刊类 | 第50-51页 |
二、学位论文类 | 第51-52页 |
三、外文资料类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