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二氧化碳的化学利用 | 第11-13页 |
1.3 聚合催化剂 | 第13-21页 |
1.3.1 二乙基锌/多质子催化剂 | 第13-14页 |
1.3.2 金属羧酸盐催化剂 | 第14页 |
1.3.3 双金属氰化物(DMC)催化剂 | 第14-16页 |
1.3.4 稀土配位/稀土三元催化剂 | 第16-17页 |
1.3.5 金属卟啉催化剂 | 第17-18页 |
1.3.6 金属β-二亚胺配合物催化剂 | 第18-19页 |
1.3.7 金属-水杨醛亚胺(Salen)配合物催化剂 | 第19-21页 |
1.4 聚碳酸酯的性能优化 | 第21-26页 |
1.4.1 绿色生物基环氧化物单体与二氧化碳共聚 | 第21-23页 |
1.4.2 含官能团的环氧化物与第三共聚单体进行共聚 | 第23-24页 |
1.4.3 加入第三单体或引发剂与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进行三元调聚合 | 第24-26页 |
1.5 课题的提出、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催化剂制备与环氧丙烷/二氧化碳共聚研究 | 第28-41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29-30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2.2 实验药品 | 第29-30页 |
2.3 Salen催化剂的制备 | 第30-32页 |
2.3.1 二胺的拆分 | 第31页 |
2.3.2 SalenH2的合成 | 第31页 |
2.3.3 手性钴配合物的合成 | 第31页 |
2.3.4 SalenCo~((Ⅲ))Cl的制备 | 第31-32页 |
2.3.5 SalenCo~((Ⅲ))CN的制备 | 第32页 |
2.4 催化剂表征 | 第32-35页 |
2.4.1 Salen催化剂的核磁表征 | 第32-33页 |
2.4.2 Salen催化剂的ESI-MS表征 | 第33-34页 |
2.4.3 Salen催化剂的红外表征 | 第34-35页 |
2.5 聚合反应 | 第35-36页 |
2.6 聚合物表征 | 第36-37页 |
2.7 轴向配体对Salen催化CO_2/PO聚合结果的影响 | 第37-39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丙烷和二氧化碳三元调聚合研究 | 第41-57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42页 |
3.2.2 聚合反应 | 第42页 |
3.2.3 聚合物表征 | 第42-43页 |
3.3 二氧化双环戊二烯对环氧丙烷和二氧化碳共聚的影响 | 第43-48页 |
3.4 二氧化双环戊二烯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 第48-55页 |
3.4.1 二氧化双环戊二烯对聚合产物热性能的影响 | 第48-53页 |
3.4.2 二氧化双环戊二烯对聚合产物流变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1,2-环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环氧丙烷和二氧化碳三元调聚合研究 | 第57-66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57-58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57-58页 |
4.2.2 聚合反应 | 第58页 |
4.2.3 聚合物表征 | 第58页 |
4.3 1,2-环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对环氧丙烷和二氧化碳共聚的影响 | 第58-62页 |
4.4 1,2-环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对产物热性能的影响 | 第62-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9页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6-68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68页 |
5.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