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用一般科学论文--生物医学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生物材料学论文

丝素蛋白基共混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在软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48页
    1.1 组织工程概述第20-22页
        1.1.1 组织工程学第20-21页
        1.1.2 组织工程支架第21-22页
    1.2 静电纺第22-25页
        1.2.1 静电纺丝原理第22-23页
        1.2.2 同轴静电纺第23-25页
    1.3 纳米纤维对细胞的影响第25-26页
        1.3.1 纳米纤维促进细胞黏附第25页
        1.3.2 纳米纤维调控细胞形貌和细胞骨架的形成第25-26页
        1.3.3 纳米纤维改变细胞表型第26页
    1.4 纳米纤维在软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第26-32页
        1.4.1 伤口敷料和皮肤组织工程第27-29页
        1.4.2 血管组织工程第29-31页
        1.4.3 神经组织工程第31-32页
        1.4.4 软骨组织工程第32页
    1.5 丝素蛋白第32-37页
        1.5.1 丝素蛋白的组成第33页
        1.5.2 丝素蛋白的分子量第33页
        1.5.3 丝素蛋白的结构第33-34页
        1.5.4 静电纺丝素蛋白纳米纤维第34-37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8页
第二章 丝素蛋白/羟丁基壳聚糖共混纳米纤维制备与表征第48-71页
    2.1 引言第48页
    2.2 实验部分第48-52页
        2.2.1 实验材料第48-49页
        2.2.2 实验仪器第49页
        2.2.3 再生丝素的提取第49-50页
        2.2.4 纺丝液的配制第50页
        2.2.5 静电纺纳米纤维的制备第50页
        2.2.6 纳米纤维形貌表征第50页
        2.2.7 红外光谱测试第50页
        2.2.8 ~(13)C CP/MAS核磁共振测试第50页
        2.2.9 X-射线衍射测试第50-51页
        2.2.10 热重分析第51页
        2.2.11 纳米纤维膜亲疏水性测试第51页
        2.2.12 力学性能测试第51-5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2-66页
        2.3.1 溶液的浓度对纳米纤维形貌的影响第52-53页
        2.3.2 不同质量比对纳米纤维形貌的影响第53-54页
        2.3.3 红外光谱分析第54-57页
        2.3.4 ~(13)C CP/MAS核磁共振分析第57-58页
        2.3.5 X-射线衍射分析第58-61页
        2.3.6 热重分析第61-64页
        2.3.7 亲疏水性能第64-65页
        2.3.8 力学性能第65-66页
    2.4 小结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第三章 丝素蛋白/羟丁基壳聚糖共混纳米纤维的交联和生物相容性评价第71-100页
    3.1 引言第71-73页
    3.2 实验部分第73-79页
        3.2.1 实验材料第73页
        3.2.2 实验仪器第73-74页
        3.2.3 再生丝素的提取第74页
        3.2.4 静电纺丝第74页
        3.2.5 蒸气交联第74-75页
        3.2.6 溶解测试第75页
        3.2.7 表征和性能测试第75-77页
            3.2.7.1 形貌观察第75页
            3.2.7.2 傅立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ATR)第75页
            3.2.7.3 ~(13)C CP/MAS核磁共振(NMR)第75页
            3.2.7.4 交联后纳米纤维膜亲疏水性测试第75页
            3.2.7.5 孔径和孔隙率测试第75-77页
            3.2.7.6 力学性能测试第77页
        3.2.8 生物相容性检测第77-79页
            3.2.8.1 材料制备第77页
            3.2.8.2 材料处理第77页
            3.2.8.3 复苏细胞第77-78页
            3.2.8.4 消化细胞第78页
            3.2.8.5 细胞种植第78页
            3.2.8.6 MTT实验第78-79页
            3.2.8.7 细胞微观形态观察第79页
            3.2.8.8 统计分析第79页
        3.2.9 皮肤缺损修复动物实验第7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9-95页
        3.3.1 交联时间的确定第80-82页
        3.3.2 孔径及孔隙率分析第82-84页
        3.3.3 红外光谱分析第84-85页
        3.3.4 ~(13)C CP/MAS核磁共振分析第85-87页
        3.3.5 交联后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第87-89页
        3.3.6 交联后纳米纤维膜的接触角分析第89-90页
        3.3.7 SF/HBC共混纳米纤维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第90-94页
            3.3.7.1 内皮细胞的增殖第90-92页
            3.3.7.2 细胞微观形貌观察第92-94页
        3.3.8 皮肤缺损修复实验的组织学评价第94-95页
    3.4 小结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0页
第四章 丝素蛋白/P(LLA-CL)共混纳米纤维制备与表征第100-122页
    4.1 引言第100页
    4.2 实验部分第100-103页
        4.2.1 实验材料第100-101页
        4.2.2 实验仪器第101页
        4.2.3 再生丝素的提取第101页
        4.2.4 纺丝液的配制第101-102页
        4.2.5 静电纺共混纳米纤维第102页
        4.2.6 纳米纤维形貌表征第102页
        4.2.7 纤维表面元素分析(XPS)第102页
        4.2.8 红外光谱测试第102页
        4.2.9 ~(13)C CP/MAS核磁共振第102页
        4.2.10 纳米纤维膜亲疏水性测试第102-103页
        4.2.11 纳米纤维膜的孔径测试第103页
        4.2.12 纤维膜力学性能测试第10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03-117页
        4.3.1 共混纳米纤维的形貌观察第103-106页
        4.3.2 纳米纤维膜的表面化学第106-108页
        4.3.3 红外光谱分析第108-110页
        4.3.4 ~(13)C CP/MAS核磁共振分析第110-113页
        4.3.5 共混纳米纤维膜的亲疏水性分析第113-114页
        4.3.6 孔径分析第114页
        4.3.7 力学性能第114-117页
    4.4 小结第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2页
第五章 丝素蛋白/P(LLA-CL)共混纳米纤维的降解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第122-150页
    5.1 引言第122页
    5.2 降解实验第122-139页
        5.2.1 实验部分第123-125页
            5.2.1.1 实验材料第123页
            5.2.1.2 实验仪器第123页
            5.2.1.3 实验方法第123页
            5.2.1.4 静电纺纤维膜的降解第123-124页
            5.2.1.5 形貌观察第124页
            5.2.1.6 热分析第124页
            5.2.1.7 X-射线衍射第124页
            5.2.1.8 分子量的测定第124-125页
            5.2.1.9 傅立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ATR)第125页
        5.2.2 结果与讨论第125-139页
            5.2.2.1 降解后静电纺纤维膜的形貌观察第125-128页
            5.2.2.2 降解后静电纺纤维膜失重分析及分子量变化第128-130页
            5.2.2.3 pH值变化第130-131页
            5.2.2.4 热分析第131-134页
            5.2.2.5 X-射线衍射分析第134-135页
            5.2.2.6 红外光谱分析第135-137页
            5.2.2.7 降解机理探讨第137-139页
    5.3 生物相容性研究第139-146页
        5.3.1 实验部分第139-141页
            5.3.1.1 实验材料第139-140页
            5.3.1.2 实验仪器第140页
            5.3.1.3 材料制备第140页
            5.3.1.4 材料处理第140-141页
            5.3.1.5 细胞培养第141页
            5.3.1.6 体内组织相容性评价第141页
        5.3.2 结果与讨论第141-146页
            5.3.2.1 内皮细胞的黏附实验第141-142页
            5.3.2.2 内皮细胞的增殖实验第142-143页
            5.3.2.3 内皮细胞形貌观察第143-144页
            5.3.2.4 体内组织相容性第144-146页
    5.4 小结第146-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0页
第六章 取向丝素蛋白/P(LLA-CL)共混纳米纤维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150-168页
    6.1 引言第150页
    6.2 实验部分第150-154页
        6.2.1 实验试剂第150-151页
        6.2.2 实验仪器第151页
        6.2.3 取向纤维的收集第151-152页
        6.2.4 取向纤维的形态表征第152页
        6.2.5 取向纤维膜的力学性能第152-153页
        6.2.6 孔径测试第153页
        6.2.7 细胞实验第153-154页
            6.2.7.1 材料制备第153页
            6.2.7.2 材料处理第153页
            6.2.7.3 细胞培养第153-154页
            6.2.7.4 细胞微观形态观察第154页
            6.2.7.5 统计分析第154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54-165页
        6.3.1 取向纤维表面形貌分析第154-158页
        6.3.2 取向纤维膜的孔径及其分布第158-160页
        6.3.3 力学性能分析第160-161页
        6.3.4 雪旺细胞的增殖第161-162页
        6.3.5 雪旺细胞的形貌观察第162-165页
    6.4 小结第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68页
第七章 取向丝素蛋白/P(LLA-CL)共混纳米纤维用于周围神经修复的研究第168-187页
    7.1 引言第168页
    7.2 实验部分第168-171页
        7.2.1 静电纺取向纳米纤维膜的制备第168页
        7.2.2 取向纳米纤维神经导管的制备第168-169页
        7.2.3 神经再生的动物实验第169-170页
            7.2.3.1 实验分组第169页
            7.2.3.2 手术方法第169-170页
        7.2.4 大体观察第170页
        7.2.5 电生理检查第170-171页
        7.2.6 组织形态学检查第171页
        7.2.7 统计学分析第171页
    7.3 结果第171-182页
        7.3.1 取向纳米纤维的形貌第171-172页
        7.3.2 大体观察第172-173页
        7.3.3 电生理检查第173-174页
        7.3.4 组织形态学检查第174-177页
        7.3.5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第177-180页
        7.3.6 透射电镜检查第180-182页
    7.4 讨论第182-184页
    7.5 小结第184-185页
    参考文献第185-187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87-192页
    8.1 结论第187-190页
    8.2 后续工作建议第190-192页
附录第192-19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及专利申请第195-199页
致谢第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机电耦合动力学的高速磨削电主轴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下一篇:低温溶剂热法合成可见光响应TiO2光催化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