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14-36页 |
2.1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测量方法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2.2 联合分析法理论及应用综述 | 第18-36页 |
2.2.1 联合分析法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2 联合分析法的优势 | 第19-20页 |
2.2.3 选择联合分析法测量3G 手机消费者购买偏好的原因 | 第20-21页 |
2.2.4 联合分析中的常用术语 | 第21页 |
2.2.5 联合分析法指标的计算公式 | 第21-25页 |
2.2.6 联合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25-26页 |
2.2.7 联合分析法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 第26-29页 |
2.2.8 联合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29-33页 |
2.2.9 联合分析的软件化介绍 | 第33-36页 |
第三章 大学生3G 手机市场分析 | 第36-43页 |
3.1 大学生手机市场概览 | 第36-37页 |
3.2 大学生3G手机市场分析 | 第37-43页 |
3.2.1 大学生市场的潜力分析 | 第37-38页 |
3.2.2 大学生对3G 手机的需求分析 | 第38-40页 |
3.2.3 大学生3G 手机细分市场存在的缺陷分析 | 第40-41页 |
3.2.4 研究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购买偏好的必要性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对大学生3G 手机购买偏好调查的设计与执行 | 第43-49页 |
4.1 大学生3G手机购买偏好的调查设计 | 第43-47页 |
4.1.1 大学生3G 手机购买偏好调查问卷设计 | 第43-45页 |
4.1.2 用正交设计法对虚拟产品进行模拟 | 第45-47页 |
4.1.3 抽样设计 | 第47页 |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47-49页 |
第五章 联合分析应用的实证研究 | 第49-78页 |
5.1 大学生3G手机市场基本的联合分析 | 第49-65页 |
5.1.1 群体调查结果分析 | 第49-55页 |
5.1.2 群体属性相对重要性及产品经营策略分析 | 第55-63页 |
5.1.3 个体结果分析和属性相对重要性分析 | 第63-65页 |
5.2 市场细分及市场占有率分析 | 第65-78页 |
5.2.1 大学生3G 手机市场细分 | 第66-70页 |
5.2.2 大学生细分市场的产品经营战略分析 | 第70-73页 |
5.2.3 市场占有率分析 | 第73-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79-80页 |
6.3 后续研究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1:上海地区在校大学生购买3G 手机偏好的调查问卷 | 第84-88页 |
A 部分:基本信息 | 第84-85页 |
B 部分:联合分析的核心部分 | 第85页 |
2. 问题部分 | 第85-88页 |
附录2:179 名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整理 | 第88-100页 |
附录3:个人属性权重表 | 第100-106页 |
附录4:部分个人属性效用值详细参数 | 第106-116页 |
附录5:聚类结果 | 第116-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4-127页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