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缩略词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Sup35-Vip3A融合蛋白纳米线的制备 | 第11-35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1.1 苏云金芽胞杆菌营养期杀虫蛋白Vip | 第11-15页 |
1.1.1 营养期杀虫蛋白Vip3的杀虫活性 | 第13页 |
1.1.2 营养期杀虫蛋白Vip3A的杀虫机制 | 第13-14页 |
1.1.3 营养期杀虫蛋白Vip的应用前景 | 第14-15页 |
1.1.3.1 vip基因重组微生物 | 第14页 |
1.1.3.2 转vip3基因植物 | 第14页 |
1.1.3.3 新的杀虫活性物质的筛选 | 第14-15页 |
1.2 酿酒酵母Sup35朊蛋白结构域的自组装机理 | 第15-19页 |
1.2.1 淀粉样蛋白概述 | 第15页 |
1.2.2 Sup35的朊蛋白结构域 | 第15-16页 |
1.2.3 Sup35朊蛋白结构域的自组装机理 | 第16-18页 |
1.2.3.1 自组装的基本过程 | 第16-17页 |
1.2.3.2 单体的寡聚化 | 第17页 |
1.2.3.3 成核与纤维的生长 | 第17-18页 |
1.2.4 Sup35淀粉样蛋白纤维的功能化 | 第18-19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9-2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3.1.1 菌株与质粒 | 第19-20页 |
3.1.2 培养基及抗生素 | 第20页 |
3.1.3 试剂与器材 | 第20-21页 |
3.1.3.1 酶与主要试剂 | 第20页 |
3.1.3.2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3.1.4 溶剂与缓冲溶液 | 第21页 |
3.1.4.1 柱层析缓冲液 | 第21页 |
3.1.4.2 SDS-PAGE电泳用溶液及缓冲液 | 第2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1-27页 |
3.2.1 酿酒酵母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21页 |
3.2.2 苏云金芽胞杆菌YBT-1520基因组DNA提取 | 第21页 |
3.2.3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21页 |
3.2.4 Sup35朊蛋白结构域基因的PCR扩增 | 第21-22页 |
3.2.5 大肠杆菌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22-23页 |
3.2.6 重组质粒的筛选与验证 | 第23页 |
3.2.6.1 菌液PCR的模板制备 | 第23页 |
3.2.6.2 菌液PCR筛选阳性克隆 | 第23页 |
3.2.7 表达基因的扩增 | 第23-25页 |
3.2.7.1 Vip3Aa基因的PCR扩增 | 第23-24页 |
3.2.7.2 Vip3Aa-TC基因的PCR扩增 | 第24-25页 |
3.2.8 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纯化 | 第25-26页 |
3.2.8.1 高表达菌株的筛选 | 第25页 |
3.2.8.2 高效表达条件的研究 | 第25-26页 |
3.2.8.3 Sup35-Vip3Aa和Sup35-Vip3Aa-TC的大量表达 | 第26页 |
3.2.8.4 目的蛋白的纯化 | 第26页 |
3.2.9 目的蛋白透析 | 第26-27页 |
3.2.10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27页 |
3.2.11 目的蛋白自主装成纳米线 | 第27页 |
3.2.12 透射电镜表征 | 第2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4.1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7-31页 |
4.1.1 中间载体pET28b(+)-sup35的构建 | 第27-28页 |
4.1.2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8-31页 |
4.1.2.1 表达载体pET28b(+)-sup35-Vip3Aa的构建 | 第28-29页 |
4.1.2.2 表达载体pET28b(+)-sup35-Vip3Aa-TC的构建 | 第29-31页 |
4.2 高效表达条件的确定 | 第31页 |
4.3 Sup35-Vip3Aa和Sup35-Vip3Aa-TC的大量表达纯化 | 第31-32页 |
4.4 透射电镜表征 | 第32-33页 |
5 讨论 | 第33-34页 |
6 结论 | 第34-35页 |
第二部分 苏云金芽胞杆菌CT-43基因组的分析 | 第35-69页 |
1 前言 | 第35-40页 |
1.1 蜡状芽胞杆菌群基因组学 | 第35-36页 |
1.2 原核生物中具有调节功能的非编码RNA | 第36页 |
1.3 原核生物转座因子 | 第36-37页 |
1.4 原核生物sigma因子 | 第37-38页 |
1.5 苏云金芽胞杆菌研究 | 第38页 |
1.6 芽胞形成及调控 | 第38-40页 |
1.6.1 芽胞形成的起始 | 第38页 |
1.6.2 细胞不对称分裂和前芽胞形成 | 第38-39页 |
1.6.3 基因的区室化表达和芽胞内吞 | 第39-40页 |
1.6.4 芽胞的成熟及萌发 | 第40页 |
1.7 苏云金芽胞杆菌B.thuringiensis CT-43基因组学 | 第40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0-41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3.1 实验数据 | 第41页 |
3.2 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 | 第41页 |
3.3 sRNA的预测、二级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3.4 基因序列的分析 | 第4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2-67页 |
4.1 CT-43基因组中的sRNA | 第42-46页 |
4.2 CT-43转录因子 | 第46-49页 |
4.3 CT-43噬菌体、转座子、插入序列 | 第49-60页 |
4.4 CT-43基因组中σ因子 | 第60-62页 |
4.5 CT-43芽胞萌发和芽胞形成相关基因 | 第62-67页 |
5 讨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硕士在读期间已经发表或即将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