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

区域能力结构评价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导论第9-19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选题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5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0-13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5页
        1.2.3 文献述评第15页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第15-17页
        1.3.1 研究方法第15页
        1.3.2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3.3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 创新与不足第17-19页
第2章 区域能力结构的内涵及其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第19-27页
    2.1 区域能力结构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第19-21页
        2.1.1 区域能力结构的内涵第19-20页
        2.1.2 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第20-21页
    2.2 区域能力结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第21-27页
        2.2.1 资源配置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第23页
        2.2.2 经济开放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第23-24页
        2.2.3 教育学习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第24-25页
        2.2.4 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第25页
        2.2.5 制度优化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第25-27页
第3章 中国区域能力结构的评价比较第27-49页
    3.1 区域能力结构评价模型、指标与数据选择第27-31页
        3.1.1 基于因子分析综合评价函数模型第27-28页
        3.1.2 能力结构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第28页
        3.1.3 能力结构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选取第28-31页
    3.2 区域能力结构的因子分析过程与结果第31-40页
        3.2.1 相关性检验及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第31-34页
        3.2.2 计算因子载荷和共同度第34页
        3.2.3 因子载荷阵与因子解释第34-36页
        3.2.4 计算因子得分第36-40页
    3.3 东、中、西、东北区域能力结构评价比较第40-49页
        3.3.1 资源配置能力第40-41页
        3.3.2 经济开放能力第41-42页
        3.3.3 教育学习能力第42-44页
        3.3.4 技术创新能力第44-45页
        3.3.5 制度优化能力第45-46页
        3.3.6 能力结构综合分析第46-49页
第4章 区域能力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第49-57页
    4.1 模型设定与变量解释第49-50页
        4.1.1 模型的设定第49页
        4.1.2 变量的解释第49-50页
    4.2 模型形式设定检验第50-52页
    4.3 实证检验第52-57页
        4.3.1 样本及其说明第52-53页
        4.3.2 模型形式选择第53-54页
        4.3.3 实证结果第54-57页
第5章 促进能力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第57-63页
    5.1 区域能力结构差距的形成原因第57-59页
        5.1.1 制度供给差异是根本原因第57页
        5.1.2 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差距是基础原因第57-58页
        5.1.3 技术创新能力差距是直接原因第58页
        5.1.4 教育水平差距是间接原因第58-59页
        5.1.5 经济开放度差距是战略原因第59页
    5.2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第59-63页
        5.2.1 构建东西部合作机制以促东部率先服务全国第59-60页
        5.2.2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中部之崛起第60页
        5.2.3 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促使教育资源的西移第60-61页
        5.2.4 振兴东北,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第61页
        5.2.5 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目的,实施经济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第61-63页
结束语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致谢第67-68页
附录A 实证分析的原始数据第68-95页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Yr5叶片低丰度蛋白质分析
下一篇: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因素分析--以Hartwick准则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