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英文缩写 | 第7-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1 病因病机 | 第11-12页 |
1.2 辨证分型 | 第12-13页 |
1.3 辨证施治 | 第13-14页 |
1.4 专方专用 | 第14-15页 |
1.5 药对治疗 | 第15-16页 |
1.6 结语 | 第16-18页 |
第2章 临床研究 | 第18-24页 |
2.1 临床资料 | 第18页 |
2.2 诊断标准 | 第18-20页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8-20页 |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20页 |
2.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第20-21页 |
2.4 仪器试剂 | 第21页 |
2.5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2.5.1 治疗方法 | 第21页 |
2.5.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21-22页 |
2.6 结果比较 | 第22-24页 |
2.6.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第22-23页 |
2.6.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排空指标变化比较 | 第23页 |
2.6.3 安全性观察 | 第23页 |
2.6.4 结果 | 第23-24页 |
第3章 结论与讨论 | 第24-30页 |
3.1 结论 | 第24页 |
3.2 讨论 | 第24-28页 |
3.2.1 浊毒的含义 | 第24-25页 |
3.2.2 浊毒的病因病机 | 第25-26页 |
3.2.3 CAG 浊毒证的临床表现 | 第26页 |
3.2.4 浊毒证的治疗原则及常用方剂 | 第26页 |
3.2.5 化浊解毒方方解 | 第26-27页 |
3.2.6 化浊解毒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27-28页 |
3.3 运用~(13)C-辛酸呼气试验测定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排空的优点 | 第28-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附录 | 第32-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