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2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5 创新和不足 | 第15-16页 |
1.5.1 创新 | 第15-16页 |
1.5.2 不足 | 第16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第16-24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16-21页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6-17页 |
2.1.2 信息理论 | 第17-19页 |
2.1.3 证券市场有效性及投资者行为理论 | 第19-21页 |
2.2 相关概念 | 第21-24页 |
2.2.1 审计意见及信息含量的涵义 | 第21-22页 |
2.2.2 审计意见的类型 | 第22-24页 |
3 审计意见披露现状及审计意见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 | 第24-30页 |
3.1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披露现状及趋势分析 | 第24-27页 |
3.1.1 2006-2010 年审计意见类型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3.1.2 2009-2010 年非标准审计意见披露时间分析 | 第25-26页 |
3.1.3 2009-2010 年非标准审计意见所属行业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3.2 审计意见信息的需求分析 | 第27-28页 |
3.3 审计意见与证券市场的关系 | 第28-29页 |
3.3.1 审计意见信息与投资者决策 | 第28-29页 |
3.3.2 审计意见类型与股价的关系 | 第29页 |
3.4 我国的宏观经济背景 | 第29-30页 |
4 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实证分析 | 第30-52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30-32页 |
4.2 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 第32-35页 |
4.2.1 超额收益法 | 第32-34页 |
4.2.2 多元回归法 | 第34-35页 |
4.3 样本选取 | 第35-38页 |
4.3.1 研究样本的选取 | 第36-37页 |
4.3.2 控制样本的选取 | 第37-38页 |
4.4 实证分析 | 第38-52页 |
4.4.1 超额收益法 | 第38-50页 |
4.4.2 多元回归法 | 第50-52页 |
4.5 结论 | 第52页 |
5 增强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政策性建议 | 第52-58页 |
5.1 证券监管层面 | 第53-55页 |
5.1.1 转变对证券市场的定位 | 第53页 |
5.1.2 完善证券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 第53-54页 |
5.1.3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 第54-55页 |
5.2 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及法律责任 | 第55-56页 |
5.2.1 加强行业监管,建立信誉评估制度 | 第55页 |
5.2.2 促进注册会计师提供高质量审计意见 | 第55-56页 |
5.2.3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和惩罚力度 | 第56页 |
5.3 加强证券投资者的教育 | 第56-58页 |
5.3.1 赋予证监会法定的投资者教育义务 | 第57页 |
5.3.2 确立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正确教育导向 | 第57页 |
5.3.3 聘请专家从事投资者教育活动 | 第57-58页 |
6 结论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
详细摘要 | 第66-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