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导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12-19页 |
2.1 哲学界对于幸福的阐释 | 第12页 |
2.2 关于幸福感理论的发展 | 第12-15页 |
2.3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 第15-17页 |
2.3.1 客观因素 | 第15-16页 |
2.3.2 主观因素 | 第16-17页 |
2.4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文献 | 第17-19页 |
3 2006-2011 北京城镇居民幸福指数研究 | 第19-24页 |
3.1 幸福指数的基本概念阐释 | 第19-20页 |
3.2 北京市城镇居民幸福指数研究背景 | 第20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20页 |
3.2.2 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20页 |
3.3 北京市城镇居民幸福感指数体系及计算方法 | 第20-22页 |
3.4 北京市城镇居民幸福感指数历年数据对比分析 | 第22-23页 |
3.5 北京市城镇居民幸福感分项描述 | 第23-24页 |
4 基于结构方程 LISREL 建模方法的幸福指数分析 | 第24-36页 |
4.1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介绍 | 第24-27页 |
4.1.1 结构方程模型的变量 | 第24-26页 |
4.1.2 结构方程模型 LISREL 建模方法的参数估计 | 第26页 |
4.1.3 常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检验准则 | 第26-27页 |
4.2 本文与原幸福指数研究的差异 | 第27-29页 |
4.2.1 问卷设问的差异 | 第27-28页 |
4.2.2 模型构建的差异 | 第28-29页 |
4.3 幸福指数调查问卷与幸福指数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29-30页 |
4.4 问卷设计与调查数据的信度效度检验 | 第30-31页 |
4.4.1 隐变量内部测量变量的一致性检验 | 第30页 |
4.4.2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效度检验 | 第30-31页 |
4.5 基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构方程 LISREL 建模方法拟合 | 第31-32页 |
4.6 模型的调整 | 第32-34页 |
4.7 调整后模型的结果解析 | 第34-36页 |
4.7.1 测量模型部分 | 第34-35页 |
4.7.2 结构模型部分 | 第35-36页 |
5 基于偏最小二乘方法的幸福指数测算 | 第36-48页 |
5.1 偏最小二乘方法的介绍 | 第36-38页 |
5.1.1 偏最小二乘法的基本结构 | 第36-37页 |
5.1.2 偏最小二乘法的参数估计步骤 | 第37页 |
5.1.3 偏最小二乘法建模的模型评价 | 第37-38页 |
5.2 结构方程 lISREL 方法与偏最小二乘法的比较 | 第38-40页 |
5.2.1 两种方法的差异 | 第38-39页 |
5.2.2 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 第39-40页 |
5.3 偏最小二乘方法对于幸福感指数的测算 | 第40-42页 |
5.3.1 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第40-42页 |
5.3.2 潜在因子得分计算及结论 | 第42页 |
5.4 不同人群幸福指数水平 | 第42-48页 |
5.4.1 不同性别人群的幸福感比较 | 第42-43页 |
5.4.2 不同年龄人群的幸福感比较 | 第43-44页 |
5.4.3 不同学历人群的幸福感比较 | 第44-45页 |
5.4.4 不同职业人群的幸福感比较 | 第45-46页 |
5.4.5 不同收入人群的幸福感比较 | 第46-47页 |
5.4.6 不同居住地区人群的幸福感比较 | 第47-48页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48-50页 |
6.1 北京市城镇居民幸福感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6.1.1 结构层面 | 第48页 |
6.1.2 指数测算层面 | 第48-49页 |
6.2 研究展望及政策建议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
附录 A:2011 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幸福指数调查问卷 | 第52-53页 |
附录 B:偏最小二乘法最优化过程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详细摘要 | 第57-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