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法论文

生态正义视野下的生态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6-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绪论第17-33页
    一、论文的研究意义第17-20页
    二、国内外关于生态损害赔偿的研究现状第20-26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第20-23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第23-25页
        (三) 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5-26页
    三、论文的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第26-31页
        (一) 论文的基本思路第26-30页
        (二)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30-31页
    四、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点第31-33页
第一章 生态正义的解读第33-71页
    一、正义基本原理概述第33-41页
        (一) 正义问题的源起第33-36页
        (二) 正义的内容第36-38页
        (三) 正义的尺度第38-41页
    二、生态正义的内涵第41-50页
        (一) 生态正义问题的源起第42-45页
        (二) “生态正义”与“环境正义”概念辨析第45-47页
        (三) 生态正义的概念第47-50页
    三、生态正义的基本类型第50-53页
        (一) 分配生态正义第50-52页
        (二) 矫正生态正义第52-53页
    四、生态正义的法律化第53-64页
        (一) 生态正义、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第54-56页
        (二) 生态正义法律化的基本模式:生态权益、义务与责任第56-64页
    五、生态损害赔偿立法何以促进生态正义的实现第64-71页
        (一) 变“环境成本外部化”为“环境成本内部化”第64-66页
        (二)变“企业污染,公众承担”为“污染与破坏者赔偿”第66-67页
        (三) 预防与填补生态损害第67-71页
第二章 矫正生态正义下的生态损害赔偿责任基本法律制度构建第71-106页
    一、生态损害的内涵第71-78页
        (一)“生态损害”与“环境损害”概念辨析第71-72页
        (二) 国内外关于“生态损害”概念的立法与研究现状第72-74页
        (三) 生态损害的特点与概念第74-77页
        (四) 生态损害赔偿与生态补偿的区别第77-78页
    二、生态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第78-89页
        (一)环境危害行为第78-80页
        (二) 生态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第80-85页
        (三) 环境危害行为与生态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第85-89页
    三、生态损害责任的赔偿范围第89-100页
        (一) 生态资源的价值问题第89-91页
        (二) 从生态损害赔偿立法的目的评价生态损害的赔偿范围第91-93页
        (三) 预防性生态损害赔偿的具体内容第93-96页
        (四) 恢复性生态损害赔偿的具体内容第96-100页
    四、生态损害赔偿的额度问题第100-106页
        (一) 全部赔偿与限制赔偿的法理学依据第101-102页
        (二) 国外关于生态损害赔偿额度的立法状况第102-104页
        (三) 限制赔偿与全部赔偿原则的利弊分析第104-106页
第三章 分配生态正义下的生态损害赔偿责任分担制度第106-119页
    一、生态损害赔偿由个人责任向社会化责任转移的必然性分析第106-112页
        (一) 个人负担生态损害赔偿责任的局限性第106-108页
        (二) 个人责任向社会化责任转移的根本原因第108-110页
        (三) 个人责任与社会化责任之间的关系第110-112页
    二、生态损害综合填补模式的理论依据第112-119页
        (一) 综合填补模式何以促进矫正生态正义与分配生态正义的共同实现第112-115页
        (二)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与统一第115-117页
        (三) 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第117-119页
第四章 生态正义下的生态损害社会化救济制度构建第119-136页
    一、生态损害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第119-126页
        (一) 我国构建生态损害责任保险制度的意义第119-120页
        (二) 国外生态损害责任保险的立法与研究状况第120-123页
        (三) 我国构建生态损害赔偿责任险的立法与实践困境第123-124页
        (四) 我国生态损害责任保险的立法完善第124-126页
    二、生态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第126-136页
        (一) 罗尔斯的正义论在美国“超级基金”上的运用第126-128页
        (二) 国外环境损害赔偿基金的立法与实践状况第128-132页
        (三)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基金的主体资格第132-133页
        (四)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基金的运作模式第133-136页
第五章 生态正义理论在司法实践上的运用:生态损害索赔机制第136-158页
    一、生态损害的索赔主体第136-144页
        (一) 行政机关代表国家行使生态损害索赔权的理论依据第136-139页
        (二) 我国由行政机关行使生态损害索赔权的法律依据第139-140页
        (三) 索赔实践中存在的主体资格确认问题第140-142页
        (四) 行政机关不作为下的索赔主体补充第142-144页
    二、生态损害索赔的诉讼机制第144-149页
        (一) 生态损害索赔诉讼与生态正义第144-145页
        (二) 生态损害索赔的诉讼模式第145-147页
        (三) 生态损害索赔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第147-149页
    三、诉讼外的生态损害索赔机制第149-153页
        (一) 构建诉讼外生态损害索赔机制的必要性分析第149-151页
        (二) 生态损害的协议赔付模式第151-153页
    四、生态损害的社会化责任索赔机制第153-158页
        (一) 生态损害责任保险的索赔机制第153-154页
        (二) 生态损害赔偿基金的索赔机制第154-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67-168页
后记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代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人文向度的失落与重构
下一篇: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以环渤海地区城市群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