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位置服务中用户位置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5页
    1.2 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主要工作第17-18页
    1.4 论文组织结构第18-21页
第2章 基于位置服务中用户位置隐私保护技术概览第21-40页
    2.1 基于位置服务第21-26页
        2.1.1 服务定义和应用第21-22页
        2.1.2 定位技术概述第22-24页
        2.1.3 服务体系结构第24-26页
    2.2 位置隐私保护技术概述第26-36页
        2.2.1 假名技术第27-29页
        2.2.2 假位置技术第29-30页
        2.2.3 隐匿空间保护技术第30-36页
    2.3 基于位置服务中位置隐私的攻击模型第36-39页
        2.3.1 被动攻击模型第36-38页
        2.3.2 主动攻击模型第38-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3章 双向主动位置隐私保护方法第40-54页
    3.1 研究动机第40-41页
    3.2 问题定义第41-42页
    3.3 基于隐匿空间的隐私保护算法框架第42-44页
    3.4 双向主动的隐匿空间算法第44-47页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7-53页
        3.5.1 实验评估指标及场景描述第47-49页
        3.5.2 隐匿空间生成成功率结果比较第49-50页
        3.5.3 隐匿空间生成时间结果比较第50页
        3.5.4 平均通讯量开销结果比较第50-51页
        3.5.5 平均带宽使用结果比较第51-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性能改进的双向主动位置隐私保护方法第54-77页
    4.1 研究动机第54-55页
    4.2 问题定义第55-57页
    4.3 性能改进的双向主动算法第57-69页
        4.3.1 LRHP策略第57-58页
        4.3.2 传输内容协商策略第58-64页
        4.3.3 位置信息预测策略第64-65页
        4.3.4 EDA算法详述第65-67页
        4.3.5 EDA算法复杂度分析第67-68页
        4.3.6 算法性能讨论第68-69页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9-76页
        4.4.1 实验评估指标及场景描述第69-70页
        4.4.2 泊松分布下的位置信息hop值第70-71页
        4.4.3 可伸缩性分析第71-73页
        4.4.4 k匿名要求分析第73-74页
        4.4.5 其他隐私参数影响分析第74-76页
    4.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5章 基于X区域的位置隐私保护方法第77-101页
    5.1 研究动机第77-79页
    5.2 问题定义第79-83页
        5.2.1 潜在威胁模型第79-80页
        5.2.2 隐私保护模型和要求第80-83页
    5.3 X区域生成算法第83-97页
        5.3.1 概要算法及定义描述第83-87页
        5.3.2 三种x区域生成算法具体描述第87-96页
        5.3.3 抵御攻击能力分析第96-97页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97-100页
        5.4.1 实验评估指标及场景描述第97-98页
        5.4.2 用户密度比较第98页
        5.4.3 区域面积比较第98-99页
        5.4.4 运行时间比较第99-100页
    5.5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6章 空间语义感知的位置隐私保护方法第101-115页
    6.1 研究动机第101-102页
    6.2 研究问题定义与解决方案的设计第102-107页
        6.2.1 研究问题定义第102页
        6.2.2 解决方案设计设计第102-107页
    6.3 SALS方案的实现第107-111页
        6.3.1 基本步骤第107-109页
        6.3.2 MaxDen算法第109-110页
        6.3.3 算法安全性分析第110-111页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11-114页
        6.4.1 实验评估指标及场景描述第111-112页
        6.4.2 实验结果第112-114页
    6.5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15-119页
    7.1 本文工作总结第115-117页
    7.2 未来工作展望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30-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湖鱼体中PAHs和OCPs的暴露水平、分布特征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下一篇: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