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1.5 研究创新 | 第21-22页 |
1.6 论文结构 | 第22-25页 |
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25-58页 |
2.1 信任 | 第25-35页 |
2.1.1 信任的概念 | 第25-27页 |
2.1.2 信任的分类 | 第27-29页 |
2.1.3 信任、不信任和既没有信任也没有不信任 | 第29-30页 |
2.1.4 信任的资源视角 | 第30-35页 |
2.2 信任的动态管理 | 第35-46页 |
2.2.1 信任的动态性 | 第35-38页 |
2.2.2 初始信任和持续信任 | 第38页 |
2.2.3 信任资源的消解、受损与修复 | 第38-39页 |
2.2.4 信任消解之区别于信任受损 | 第39-40页 |
2.2.5 信任的受损和修复 | 第40-46页 |
2.3 移动商务信任 | 第46-54页 |
2.3.1 移动商务概述 | 第46-49页 |
2.3.2 移动商务信任 | 第49-54页 |
2.4 体验、期望及公平理论 | 第54-57页 |
2.4.1 体验理论 | 第54页 |
2.4.2 期望不一致理论 | 第54-55页 |
2.4.3 公平理论 | 第55-57页 |
2.5 现有移动商务信任研究评述 | 第57-58页 |
3 基于资源观的移动商务信任动态管理模型 | 第58-73页 |
3.1 资源观视角下的信任 | 第58-60页 |
3.2 信任资源管理动态过程分析 | 第60-73页 |
3.2.1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获取阶段 | 第62-64页 |
3.2.2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积累 | 第64-66页 |
3.2.3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自然消解 | 第66-68页 |
3.2.4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受损 | 第68-70页 |
3.2.5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修复 | 第70-73页 |
4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获取 | 第73-94页 |
4.1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获取模型及假设 | 第73-78页 |
4.1.1 企业特征与信任资源获取 | 第74-75页 |
4.1.2 结构保证与信任资源获取 | 第75-76页 |
4.1.3 服务特征与信任资源获取 | 第76-77页 |
4.1.4 消费者特征与信任资源获取 | 第77页 |
4.1.5 既有可迁移信任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获取 | 第77-78页 |
4.2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 第78-82页 |
4.2.1 问卷设计 | 第78-80页 |
4.2.2 数据收集 | 第80-82页 |
4.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82-84页 |
4.4 模型检验 | 第84-91页 |
4.5 数据分析结论与讨论 | 第91-92页 |
4.5.1 结构保证与信任 | 第91页 |
4.5.2 个人倾向与信任文化 | 第91-92页 |
4.5.3 商家特征与信任 | 第92页 |
4.5.4 服务特征与信任 | 第9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5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积累 | 第94-111页 |
5.1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积累模型构建 | 第94-98页 |
5.1.1 感知有用性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积累 | 第94-95页 |
5.1.2 感知便利性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积累 | 第95页 |
5.1.3 服务质量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积累 | 第95-97页 |
5.1.4 感知行为控制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积累 | 第97页 |
5.1.5 感知娱乐性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积累 | 第97-98页 |
5.1.6 信任倾向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积累 | 第98页 |
5.2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 第98-102页 |
5.2.1 问卷设计 | 第98-100页 |
5.2.2 数据收集 | 第100-102页 |
5.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02-103页 |
5.4 模型检验 | 第103-108页 |
5.5 数据分析结论与讨论 | 第108-110页 |
5.5.1 感知有用性与持续信任 | 第108-109页 |
5.5.2 个人信任倾向与持续信任 | 第109页 |
5.5.3 感知服务质量与持续信任 | 第109-110页 |
5.5.4 感知行为控制与移动商务持续信任 | 第11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6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消解 | 第111-127页 |
6.1 信任资源消解的概念 | 第111-113页 |
6.2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消解模型及研究假设 | 第113-117页 |
6.2.1 沟通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消解 | 第113-114页 |
6.2.2 新信息冲击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消解 | 第114-115页 |
6.2.3 兼容性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消解 | 第115-116页 |
6.2.4 畅体验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消解 | 第116-117页 |
6.2.5 信任倾向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消解 | 第117页 |
6.3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 第117-120页 |
6.3.1 问卷设计 | 第117-119页 |
6.3.2 数据收集 | 第119-120页 |
6.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20-122页 |
6.5 模型检验 | 第122-125页 |
6.6 数据分析结论与讨论 | 第125-126页 |
6.6.1 兼容性与信任资源的消解 | 第125页 |
6.6.2 畅体验与信任资源的消解 | 第125页 |
6.6.3 新信息冲击与信任资源消解 | 第125-126页 |
6.6.4 沟通与信任资源消解 | 第126页 |
6.6.5 信任倾向与信任资源的自然消解 | 第126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7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受损和修复 | 第127-156页 |
7.1 信任资源受损的期望不一致模型分析 | 第128-129页 |
7.2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修复的理论模型 | 第129-136页 |
7.2.1 信任倾向、顾客期望与信任修复 | 第130-131页 |
7.2.2 失误归因对于信任修复的调节作用 | 第131-133页 |
7.2.3 信任修复手段、感知公平与信任修复 | 第133-136页 |
7.3 实验设计、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 第136-141页 |
7.3.1 实验设计 | 第136-137页 |
7.3.2 问卷设计 | 第137-140页 |
7.3.3 数据收集 | 第140-141页 |
7.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41-144页 |
7.5 模型检验 | 第144-151页 |
7.6 数据分析结论与讨论 | 第151-155页 |
7.6.1 诚信不足型受损信任修复和能力不够型受损信任修复的修复效果和过程比较 | 第151-152页 |
7.6.2 讨论 | 第152-155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55-156页 |
8 总结和展望 | 第156-162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56-159页 |
8.2 论文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159-160页 |
8.3 论文不足与展望 | 第160-162页 |
8.3.1 研究样本 | 第160页 |
8.3.2 研究方法 | 第160-161页 |
8.3.3 研究范围 | 第161-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81页 |
附录 | 第181-1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93-194页 |
致谢 | 第194-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