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预混燃气具燃烧性能的实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天然气 | 第10-14页 |
1.2.1 天然气组成和分类 | 第10-12页 |
1.2.2 我国天然气分布及特点 | 第12-13页 |
1.2.3 天然气用途 | 第13-14页 |
1.2.4 天然气的发展 | 第14页 |
1.3 完全预混燃气具 | 第14-17页 |
1.3.1 完全预混燃烧原理 | 第14-15页 |
1.3.2 完全预混燃烧器 | 第15-17页 |
1.4 互换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4.1 互换性研究的原因 | 第17-18页 |
1.4.2 互换性与适应性 | 第18页 |
1.4.3 国外互换性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4 国内互换性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5 燃气互换常用方法比较 | 第21-22页 |
1.5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完全预混燃气具互换性理论分析 | 第23-40页 |
2.1 完全预混燃烧器的引射器特性 | 第23-31页 |
2.1.1 低压引射常压常温吸入引射器特性 | 第23-27页 |
2.1.2 燃气空气比例调节器的特性 | 第27-31页 |
2.2 完全预混燃烧器的燃烧特性 | 第31-32页 |
2.3 燃气燃烧特性指数 | 第32-36页 |
2.3.1 相对密度 d | 第33页 |
2.3.2 燃气的热值 H | 第33页 |
2.3.3 理论空气量 V_0 | 第33-34页 |
2.3.4 燃气燃烧速度 S_n | 第34页 |
2.3.5 华白数 W | 第34-35页 |
2.3.6 燃烧势 CP | 第35页 |
2.3.7 黄焰指数 IY | 第35-36页 |
2.4 实验互换性指数确定 | 第36-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完全预混燃烧实验系统 | 第40-53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40页 |
3.2 实验方法及装置 | 第40-47页 |
3.2.1 配气装置 | 第41-43页 |
3.2.2 储气设备 | 第43-45页 |
3.2.3 燃烧实验系统 | 第45-47页 |
3.3 实验条件 | 第47-51页 |
3.3.1 设备介绍 | 第47-50页 |
3.3.2 实验气源及样品 | 第50-51页 |
3.4 实验步骤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依据 | 第53-62页 |
4.1 天然气气相色谱分析 | 第53-58页 |
4.1.1 气相色谱分析原理介绍 | 第53-54页 |
4.1.2 基准气与置换气的气相色谱分析 | 第54-57页 |
4.1.3 配气系统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 第57-58页 |
4.2 实验数据处理依据 | 第58-61页 |
4.2.1 燃气采暖热水炉的数据处理公式 | 第58-60页 |
4.2.2 家用燃气灶具的数据处理公式 | 第60-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完全预混燃烧特性结果分析 | 第62-78页 |
5.1 燃气特性变化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第62-76页 |
5.1.1 燃气空气比例调节器的燃气具 | 第63-69页 |
5.1.2 低压引射常压常温吸入引射器的燃气具 | 第69-76页 |
5.2 燃气互换性指数的确定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8-81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存在的问题 | 第79页 |
6.3 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7-88页 |
附录 | 第88-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