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0页 |
1.1 研究的源起 | 第15-16页 |
1.1.1 我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1.2 当代公共艺术介入国内外贫困社区的改造 | 第15-16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6-17页 |
1.4 相关研究及实践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1 类比借鉴 | 第18页 |
1.5.2 案例分析 | 第18页 |
1.5.3 实地调研 | 第18-19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乡村公共空间的类型与特征 | 第20-35页 |
2.1 乡村公共空间的概念内容及外延 | 第20-21页 |
2.2 乡村公共空间的分类方法 | 第21-24页 |
2.2.1 乡村公共空间层次的划分 | 第21-23页 |
2.2.2 乡村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23-24页 |
2.3 乡村公共空间的影响因素 | 第24-32页 |
2.3.1 环境因素 | 第25-29页 |
2.3.2 土地制度 | 第29-31页 |
2.3.3 产业因素 | 第31-32页 |
2.4 乡村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2.4.1 公共空间的衰退 | 第32-33页 |
2.4.2 公共活动的缺乏 | 第33页 |
2.4.3 公共理念的消失 | 第33页 |
2.4.4 公共空间同质化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人居环境的改造 | 第35-48页 |
3.1 当代公共艺术的概念内容及外延 | 第35-36页 |
3.2 当代公共艺术介入国内外贫困社区改造 | 第36-37页 |
3.2.1 发生背景 | 第36-37页 |
3.2.2 国外贫困社区与我国乡村比较 | 第37页 |
3.3 当代公共艺术改造国内外贫困社区案例 | 第37-45页 |
3.3.1 巴西贫民窟的壁画艺术改造 | 第37-40页 |
3.3.2 美国纽约贫困区的人体塑像 | 第40-41页 |
3.3.3 意大利画门的小镇 | 第41-42页 |
3.3.4 Hay-on-Wye书镇 | 第42-43页 |
3.3.5 台湾的彩虹村 | 第43-45页 |
3.3.6 小结 | 第45页 |
3.4 对我国乡村公共空间建设的启示 | 第45-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的方法及作用机制 | 第48-63页 |
4.1 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的原则 | 第48-50页 |
4.1.1 开放性原则 | 第48-49页 |
4.1.2 地域性原则 | 第49页 |
4.1.3 整体性原则 | 第49页 |
4.1.4 循序渐进的原则 | 第49-50页 |
4.1.5 以人为本公众参与的原则 | 第50页 |
4.2 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的创作要素 | 第50-53页 |
4.2.1 历史文化因子 | 第50-51页 |
4.2.2 场所特征因子 | 第51-52页 |
4.2.3 自然景观因子 | 第52-53页 |
4.3 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的方法 | 第53-58页 |
4.3.1 公共艺术介入村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公共空间 | 第54页 |
4.3.2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内部与组团之间的公共空间 | 第54-56页 |
4.3.3 公共艺术介入居住组团之间的公共空间 | 第56-57页 |
4.3.4 公共艺术介入农宅单元单元内部的公共空间 | 第57-58页 |
4.4 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的作用机制 | 第58-61页 |
4.4.1 扩大村落体系的开放性 | 第58-59页 |
4.4.2 打破乡村均衡匀质的状态 | 第59页 |
4.4.3 培养农民的乡土意识 | 第59-60页 |
4.4.4 培养农民的劳动技能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案例探索 | 第63-93页 |
5.1 当代公共艺术介入光明村公共空间改造探索 | 第63-82页 |
5.1.1 光明村概况 | 第63-64页 |
5.1.2 光明村公共空间空间层次分类 | 第64-72页 |
5.1.3 光明村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 第72-75页 |
5.1.4 光明村公共艺术介入公共空间方案构想 | 第75-81页 |
5.1.5 小结 | 第81-82页 |
5.2 长沙彩陶源村民居公共艺术改造设计 | 第82-90页 |
5.2.1 彩陶源村概况 | 第82页 |
5.2.2 彩陶源村特点分析 | 第82-84页 |
5.2.3 彩陶源村公共空间构成要素 | 第84-88页 |
5.2.4 铜官窑民居公共艺术改造设计 | 第88-90页 |
5.2.5 小结 | 第90页 |
5.3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的改造建议 | 第90-92页 |
5.3.1 推动村民的公共参与 | 第91页 |
5.3.2 村民参与的途径 | 第91页 |
5.3.3 乡村精英与民间组织的参与 | 第91-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结论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9-100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目录) | 第100-101页 |
附录C (光明村发展历程一览表) | 第101-105页 |
附录D (光明村村民生活调查表)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