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2.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1.2.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 1.4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 1.4.1 歌剧的定义 | 第13-14页 |
| 1.4.2 歌剧的起源 | 第14-16页 |
| 2 安东尼奥·萨列里生平与创作 | 第16-24页 |
| 2.1 安东尼奥·萨列里生平 | 第16-19页 |
| 2.1.1 家族背景 | 第17页 |
| 2.1.2 童年生活 | 第17-18页 |
| 2.1.3 初出茅庐 | 第18-19页 |
| 2.2 安东尼奥·萨列里音乐艺术创作阶段 | 第19-24页 |
| 2.2.1 第一阶段:1770-1778,维也纳早期 | 第19-20页 |
| 2.2.2 第二阶段:1778-1780,意大利时期 | 第20页 |
| 2.2.3 第三阶段:1780-1788,维也纳中期与巴黎时期 | 第20-22页 |
| 2.2.4 第四阶段:1804-1825,维也纳晚期 | 第22-24页 |
| 3 歌剧《塔拉里》创作背景分析 | 第24-31页 |
| 3.1 社会时代环境 | 第24-27页 |
| 3.1.1 历史原因 | 第24-26页 |
| 3.1.2 社会环境 | 第26页 |
| 3.1.3 经济发展 | 第26-27页 |
| 3.2 脚本作者背景 | 第27-31页 |
| 3.2.1 创作背景 | 第27-29页 |
| 3.2.2 创作目的 | 第29-31页 |
| 4 歌剧《塔拉里》的创作特征 | 第31-52页 |
| 4.1 歌剧基本内容 | 第31-35页 |
| 4.1.1 基本内容梗概 | 第31-32页 |
| 4.1.2 主要情节设计 | 第32-35页 |
| 4.2 主要人物分析 | 第35-40页 |
| 4.3 音乐风格特征 | 第40-52页 |
| 4.3.1 配器的表现方法 | 第40-43页 |
| 4.3.2 独特的和弦运用 | 第43-45页 |
| 4.3.3 频繁的调性转换 | 第45-47页 |
| 4.3.4 歌词的独特魅力 | 第47-52页 |
| 5 作品的后期影响 | 第52-60页 |
| 5.1 社会各阶层对作品的评价 | 第52-53页 |
| 5.2 作品问世的意义 | 第53-60页 |
| 5.2.1 社会意义 | 第53-57页 |
| 5.2.2 音乐史学意义 | 第57-60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3页 |
| 6.1 结论 | 第60-61页 |
| 6.2 创新点 | 第61页 |
| 6.3 展望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附录 | 第66-67页 |
| 后记 | 第67-69页 |